「使至塞上」王维

shi zhi sai shang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

赏析:

《使至塞上》作于公元737年,当时王维奉命前往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这首诗是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采用纪行诗的形式,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在此行中的情感变化。

第一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轻车简从,我将要去慰问边关,经过了远在西北的居延。
这两句交代了诗人出行的目的和途中的地点,简洁地描述了前往边塞的行程与边境的辽阔。诗人所带的随从很少,仪式简朴,显示出边地的荒凉与寂寞,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失落感。

第二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离开汉塞,北归的大雁正飞入胡地的天际。
这两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的孤寂与无奈。蓬草随风飘零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漂泊感,而北归的雁群则引发了诗人对离乡之情的感慨。这一联所用的意象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自己复杂的情感。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的大漠中,一缕孤烟直上云霄;长河边,落日低垂,圆圆的日头映照水面。
这两句描绘了边塞的广阔与雄浑景象。首先是“大漠孤烟”,通过这一图景表现了荒凉大漠的壮丽,而孤烟象征着诗人即将抵达目的地的征兆。接着是“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对边塞风光的感知,强调了自然景色的宏大与壮丽。

第四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我遇到了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尚在前线未归。
这两句写到诗人抵达边塞后,得知将军尚未归来。诗人通过描写这一场景,既表达了自己对于边塞生活的观察,也通过“萧关”与“燕然”的地名暗示了边塞的辽阔与空旷。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精细的景象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边塞景色的感受和内心的复杂情感。全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样的雄伟画面,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丽。在此基础上,诗人通过“归雁”和“蓬草”这样的细腻意象,表达了自己离乡的孤独与漂泊。

诗人并未直接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是通过与自然景物的互动,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一句,通过“蓬草”与“归雁”两种形象的对比,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离乡之情联系在一起,情感深远。

此外,诗人在描写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时,着力展现了边塞壮丽景色的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身处边塞的孤独与内心的沉思。最后,诗人通过“萧关逢侯骑”这一场景的描写,为诗歌增添了生动的现实感,突出了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孤寂与无奈。

写作特点:

王维在这首诗中,擅长以自然景象表现复杂的内心情感。全诗语言简练,但通过对边塞大漠、河流、日落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雄浑辽阔的画面感。诗人通过“大漠孤烟直”和“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壮丽景象,突出了边塞的广阔与荒凉,同时借助“征蓬”和“归雁”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漂泊与孤寂。

诗中的每一个自然意象都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情感的载体,通过这些景象,诗人将自己的离乡情感与对边塞的思考巧妙结合,使整首诗既有景物的美感,又富含深远的情感。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离乡与漂泊的情感并不仅仅是通过直接的叙述表达出来的,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巧妙地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融入其中。自然景象往往能够深刻地反映出人的情感,借助这些景物的变化,诗人可以更生动地表达自己复杂的心境。通过这种手法,王维不仅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他在这片荒凉之地的孤独与无奈。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提醒我们,诗歌中的景象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关于诗人:

Wang Wei

王维(701 — 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王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这是现今人们对其人其诗的一般印象。他的山水田园诗,兴象超远、意趣幽玄,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色韵清绝,广受后世读者喜爱。但王维其人,却从未真正成为山水田园之人。

Total
0
Shares
Prev
「白石滩」王维
bai shi tan

「白石滩」王维

「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王维 赏析:

Next
「戏题盘石」王维
xi ti pan shi

「戏题盘石」王维

「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王维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