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时期,当时王勃年纪尚轻,供职于长安。此诗为其送友人杜少府赴任蜀州(今四川崇州)时所作。正值盛唐之初,士人宦游各地较为普遍,王勃在诗中以大气开阔的笔调写离别,不拘于伤感哀怨的传统格调,展现了友情的真挚与诗人旷达豁达的胸襟。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赠别佳作,更是初唐诗风日趋成熟、转向宏大格局的重要标志。
第一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长安城阙由三秦环绕守护,望向风烟缭绕中的五津蜀地。
起笔雄浑大气,用倒装句式将“三秦辅城阙”转为“城阙辅三秦”,营造出帝都长安的气势与地理格局。“风烟望五津”一句,则通过“望”字将视线拉向千里之外的蜀地,渲染出送别的辽阔空间感和悠悠离愁,为下文抒情蓄势。
第二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你惜别之情深重,因我们都是远行他乡为官之人。
这一联转入抒情,却不沉溺于离愁,而是以“同是宦游人”的共鸣,唤起彼此的理解与共情。简练之中见深意,道出了彼此身处异乡的共通命运,使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无声却深沉的羁绊。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若有知己,即使远在天涯也如近邻一般。
此联为全诗点睛之句,情感的高度得以升华。虽是赠别,却不言伤别,而以友情之深超越空间距离。“天涯若比邻”一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传达出一种超越地域的精神共鸣,是中国古典友情诗中最为光辉的句子之一。
第四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必在这分岔路口儿女情长地流泪相送。
结尾以劝勉语作收,语气温和而有力。古人常以“歧路”象征人生分道扬镳之际,诗人此刻却劝友人不要像儿女般泪洒路口,仍旧回到理性与豁达的立场,完成一次高格调的送别。
整体赏析:
全诗语言精练,对仗工整,感情真挚。诗人打破古代送别诗常有的悲怆凄婉格调,以雄健开阔的笔触铺陈友情,将送别之情写得清新、洒脱、充满力量。从长安到蜀州,从三秦到五津,空间的巨大跨度并未让情感疏远,反而通过“宦游”与“知己”将彼此联系得更加紧密。王勃以儒雅俊朗的风格将人生际遇与友情共鸣紧密融合,体现了初唐诗坛革新之志和文化精神的新气象。
写作特点: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以情统景”的艺术手法。景语中有情,情语中含景,使全诗充满空间感与情绪张力;“望”“辅”“比邻”等字词的运用颇具动感,使诗句在视觉与感情上都更具穿透力。此外,王勃未拘泥传统送别诗的感伤套路,而是用积极、豁达的情绪贯穿始终,体现出初唐诗人志存高远、襟怀坦荡的理想人格。
启示:
真正的友情并不因距离而疏远,不因分别而消减。在人生的分岔口,与其沉溺于伤感,不如坦然目送,珍惜相知。王勃以他宽广的胸襟、明朗的格调,为后世树立了一种全新的送别诗范式。它不仅是一封送别的诗笺,更是一种高贵情感的赞歌,一种人生从容的写照,也是一种精神上永不遥远的陪伴。
关于诗人: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年十四,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
其诗偏重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仍流于华艳。明人辑有《王子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