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shui long yin · ci yun zhang zhi fu yang hua ci

「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

赏析:

这首词约作于苏轼45岁谪居黄州期间,是他婉约词风的代表之作之一。全词以暮春时节飘零的杨花为意象,借咏物抒写普遍而缠绵的离愁别绪,语言空灵,情感深沉,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杨花仿佛是花却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其随风飘坠。它被抛弃在路边,细想之下,看似无情却满怀哀思。它缠绕着愁绪,搅扰着柔肠;困顿之中,如佳人醉眼欲睁还闭。梦中随风飘向远方,欲去寻觅心上人,却又被黄莺的啼鸣唤醒。
词的上片意象曼妙,以杨花起兴,描绘它“似花还似非花”的幽微姿态,展开一幅春末惆怅图。起句就突显杨花的矛盾之美——“非花”中藏着“是花”的身份,“是花”却没有被珍惜的命运。继而以“抛家”“傍路”拟人描写其漂泊无依,又以“无情有思”揭示内在情感。中段将杨花幻化为春日思妇,赋予它柔肠、困眼、迷梦,使抽象的“有思”具象为缱绻哀怨之情。梦随风去、莺声惊醒,虚实交织,情景相映,为下阕转入惜春之叹作好铺垫。

第二段:“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不怨这杨花已随风飘尽,只怜惜那西园满地落红,难再复接。清晨雨后,杨花踪迹全无,只剩池中浮萍零碎。春光若分三等,二分化为尘土,一分随水流走。细细看去,那漫天飞舞的点点白絮,并非杨花,而是离人心头晶莹的泪滴。
下片由伤花转入惜春,用落红作陪衬,反写对杨花的怜惜之情。“不恨此花飞尽”是以退为进的写法,真正的哀愁来自“落红难缀”的无力挽留。雨过春残,花踪难觅,只余池中浮萍,物是人非,愈添哀怨。最为动人的,是“春色三分”三句,极富诗意地将春光消散形象化,再由此升华至“杨花非花,是离人泪”的主旨升腾,情感深挚,余韵悠长。

整体赏析:

这首《水龙吟》以杨花为咏物对象,却并非仅仅描摹其外貌,而是将其拟人化为一位思妇的象征。词中既写杨花随风飘零的外在形态,也抒发其“无情有思”的内在情感,最终转化为离人的泪水,将个人情感投射于自然意象之中。全词上下结构严密,由眼前景物牵引出幽深的心理体验,又借梦境与现实交错、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使得情景交融,意境空灵,缠绵悱恻。

写作特点:

苏轼在这首词中突破了他以往豪放派的风格,转而采纳柔婉绵密之笔,以咏物写情。全词大量运用拟人手法,化杨花为思妇,赋予情感与性格,使物象生动鲜活。语言方面婉转含蓄、音律和婉,想象奇特而不失自然,词中“春色三分”句尤见匠心独运。虚实交织、情景合一的写法,使这首词兼具艺术美与情感深度。

启示:

这首词通过对杨花命运的细腻描摹,映射出人在世间漂泊无依、思念无果的孤寂心境。词中离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具有一种普遍的人生况味。它启示我们,世间许多情感就如杨花那样,虽轻盈若絮,却有着不可承受的深沉之重。正如杨花非花,是离人泪,人生中最动人的哀愁,往往来源于最细微、最不被重视的情感流露。

关于诗人:

Su Shi

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他于诗、文、词、赋都有极高的造诣,而在词史上的独特作用与地位,尤为引人瞩目。在北宋中期的词坛上,无论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还是词题革新的贡献,苏轼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

Total
0
Shares
Prev
「卜算子 · 缺月挂疏桐」苏轼
bu suan zi · que yue gua shu tong

「卜算子 · 缺月挂疏桐」苏轼

「卜算子 · 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赏析:

Next
「蝶恋花 · 春景」苏轼
die lian hua · chun jing

「蝶恋花 · 春景」苏轼

「蝶恋花 · 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