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二首 · 其一」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1220年左右,陆游时年七十五岁,已至风烛残年。此时他重游沈园,追忆与原配唐婉诀别后唯一的一次偶遇,情感翻涌,写下这首沉痛哀婉的悼亡诗。沈园之行使他再次面对过去的悲剧与无法复得的爱情,诗中情感缱绻,层层推进,既有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也有对命运无常的无奈感伤。
第一联:“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城墙上的斜阳下,角声传来悲哀的曲调,沈园早已不复往日亭台楼阁的模样。
首句通过“斜阳”与“画角”营造出凄凉的氛围,“哀”字不仅是角声的写照,更是诗人内心的映射。次句紧接而来,将沈园点出,表明诗人重游旧地的契机与情感寄托。然而物是人非,园中景致早已改换,恍若隔世。这一联将“景”与“情”高度融合,为全诗定下深沉的感情基调。
第二联:“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昔日她就曾在这里如惊鸿般映入水中。
后两句则从现实之景引入回忆,诗人站在桥边,望见春波依旧,思绪却被牵回四十多年前那次偶遇——唐婉宛若“惊鸿”,轻轻掠影水间。这“惊鸿一瞥”成了诗人终生的烙印,而今人亡景变,只余“春波绿”依旧,越是美丽,越显哀愁。这一联以“伤心”统领全句,情绪直逼高潮,令人动容。
整体赏析:
全诗以“斜阳”“画角”为起,以“春波”“惊鸿”为结,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从现实的景象引出心头的追忆与痛楚。诗人一方面试图从残留的景物中寻得昔日之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一切俱往的现实,从而产生了极为深沉的感伤。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将悼亡之情写得极致而不滥情,哀而不伤,极具感染力。
写作特点: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却意蕴深厚,借助视觉与听觉双重描写,构筑出哀婉动人的意境。其中“画角哀”“春波绿”“惊鸿照影”等意象,皆非随手拈来,而是与诗人内心的伤感紧密呼应。此外,诗中运用了层层铺垫、情感递进的结构方式,使读者如入其境,随诗人情绪起伏而共鸣。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陆游至老仍不渝的真挚情感,也体现了他内心那份永不磨灭的爱情记忆。沈园不仅是现实之地,更是他心灵深处的圣地,是情感投射与灵魂栖息之所。诗中传达出的一往情深和忠贞不渝,令后人动容,也启示我们:真正的情感不因岁月流逝而消散,它可能无声,却深藏于人最柔软的心处,成为永恒的生命印记。
关于诗人:
陆游(1125 - 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是最多产的诗人之一,存世诗作约9300首,他的诗以恢弘的爱国主义情怀著称,反映南宋人民抗击侵略、反对投降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