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期吉中孚」李端

shan zhong qi ji zhong fu

「山中期吉中孚」
行人路不同,花落到山中。
水暗蒹葭雾,月明杨柳风。
年华惊已掷,志业飒然空。
何必龙钟后,方期事远公。

李端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中期。诗人李端与吉中孚交情深厚,此诗是他在山中等待吉中孚却未能如期相见时所作。彼时诗人隐居山中,处于人生志业未遂的阶段,借等待友人之情,引发对人生、理想与时光流逝的深切感慨。诗中既有幽居山林的静美景象,也有怀才不遇、志向未酬的内心叹息,更有对现实功名观的警醒与超越,展现了李端诗中常见的高洁情怀与哲理思辨。

第一联:“行人路不同,花落到山中。”
朋友的路和我不同,如今花落纷纷,唯我独在山中等待。
诗人开篇即点明彼此行迹不同,暗示吉中孚未能如约而来。“花落到山中”既是自然景象,也是孤寂心境的写照,寓情于景,寥寥数语点出期待未至的怅惘。

第二联:“水暗蒹葭雾,月明杨柳风。”
水面昏暗,蒹葭间浮着迷雾,月光皎洁,杨柳随风轻摇。
这一联描绘山中夜色之景,水、雾、月、风皆为静美之象,也暗寓诗人清冷孤寂之情。“暗”与“明”、“雾”与“风”的对比,更加凸显诗人感情的波动与内心的澄明。

第三联:“年华惊已掷,志业飒然空。”
惊觉岁月已然流逝,一腔志业竟变得空空如也。
转入抒情,诗人由等待友人生出对年华流转、志向难酬的感叹。“惊已掷”表达时间飞逝之迅疾,“飒然空”则透露出志业消散之悲凉,情感真挚而沉痛。

第四联:“何必龙钟后,方期事远公。”
又何必要等到年老无为,才想要有所成就、追慕远公之志呢?
诗人自我反省,借“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隐居庐山、志节高洁)之名,表达不应拖延人生志向的主张。“龙钟”指老态,“方期”暗讽世人常在迟暮之时才觉醒,诗人则提醒自己趁年华未老,应即刻追求志业。

整体赏析:

这首诗在山中等待友人时所作,情景交融,意蕴深远。诗人以“路不同”点出人与人际遇各异,又以山中花落、水雾月风描绘出孤独环境与恬静氛围。诗歌由景入情,进而转入哲思,由对年华流逝、志业无成的自省,升华至“不必等到年老才图志向”的醒悟。

李端在此诗中虽写孤独与遗憾,却并不沉溺感伤,而是借机反思,提出人生志向不应迟疑等待的理性态度,表现出他不逐功名、崇尚节操的人格魅力。全诗语言凝练,意象清新,风格清峻自持,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气质。

写作特点:

这首诗以清幽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运用细腻的写景与情感转折相结合的手法,层层推进情感表达。从“花落到山中”的孤寂,到“水暗蒹葭雾”的静谧氛围,再到“年华惊已掷”的人生感慨,最后上升到“方期事远公”的哲理思索,构思严密,情理交融。语言精炼隽永,意象自然洒脱,体现了李端五言律诗的艺术功力,也表现出他高洁的志趣与深沉的思考。

启示:

这首诗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时间有限,不应将志向与理想拖延至迟暮之年。面对世事变迁与人事难期,我们更应坚定内心、把握当下,以沉静之心追寻自我理想。李端通过幽静的山林意境与哲理性的反思,传达出一种不随流俗、志在高远的生命姿态,正是今天人们在纷扰中所需要的一份清醒与坚守。

关于诗人:

Li Duan

李端(约743 - 785),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少居庐山学道,大历五年(770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等职。其诗以五律见长,风格清丽含蓄,多写隐逸情趣与闺怨离愁,《全唐诗》存其诗250余首。

Total
0
Shares
Prev
「巫山高」李端
wu shan gao

「巫山高」李端

「巫山高」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猿声寒过水,树色暮连空。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 李端 赏析:

Next
「登楼」羊士谔
deng lou yang shi e

「登楼」羊士谔

「登楼」槐柳萧疏绕郡城,夜添山雨作江声。秋风南陌无车马,独上高楼故国情。 李端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