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王维在这一时期信奉佛教,诗中反映了他对生命、老病和佛理的深刻思考。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王维开始虔心修行,身心疲惫之时,他更专注于禅修与佛教的思辨。此诗以“秋夜独坐”为题,描写了他在一个秋天的雨夜中独坐冥思的情景。
第一联: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我独自坐在空荡的堂屋里,感到悲伤,双鬓已白,夜将近二更。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衰老的感叹,他在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感受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情,深感人生的孤寂与无法逃避的老去。
第二联: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雨中山野的果实纷纷坠落,灯下的草虫发出阵阵鸣叫。
这两句通过描写秋雨中的山果与草虫,展现了大自然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自然界的无知生物也在时光的流逝中随风而逝,与人类的无奈相呼应,增强了诗人孤独的情感。
第三联: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白发终将无法改变,黄金也无法炼成不朽之物。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怀疑与否定。无论如何努力,生命的老化是不可逆转的,而黄金也无法炼成永生,暗示着神仙方术的虚妄。
第四联: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若想摆脱老病的困扰,唯有学佛,达到“无生”的境界。
这两句揭示了诗人从沉思中觉悟的佛教哲理,指出人生的痛苦来源于生死轮回,只有通过修行佛法,达到“无生”的境界,才能超脱生老病死的苦难。
写作特点:
此诗的写作特点在于通过对秋夜的描写,表现诗人对生命无常和老去的感慨。前半部分的写景描写细腻,情感真实,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悲伤和孤独;后半部分则通过理性思辨,转入佛教的哲理,阐述了生死无常与觉悟的意义。诗的前半部分形象生动,情感细腻,而后半部分则有些枯燥,侧重于说理,表达了作者在佛理中的觉悟。
整体赏析:
整首诗呈现了诗人从悲伤、沉思到佛教觉悟的过程。前两联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衰老和孤独的深刻感受,而后两联则转向理性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对佛教思想的依赖。诗人在诗中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类命运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时间流逝的无情,以及人类在面对生命有限性时的脆弱与无奈。诗的后半部分虽然有些说教意味,但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命苦痛的深切理解与从佛教中得到的精神慰藉。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无常与衰老时,不必过于悲伤或恐惧。人生必然有生老病死,但我们可以从心灵的层面进行修行与超脱,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诗人通过对自己内心的深入探讨,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生命与死亡的深刻关系,提醒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更深的精神满足与觉悟。
关于诗人:
王维(701 — 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王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这是现今人们对其人其诗的一般印象。他的山水田园诗,兴象超远、意趣幽玄,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色韵清绝,广受后世读者喜爱。但王维其人,却从未真正成为山水田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