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 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 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 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 长江独至今。
赏析:
这首诗作于作者旅居扬州期间的秋日,登临吴公台而作。吴公台位于江都(今江苏扬州)西北,原为南朝宋沈庆之攻竟陵王刘诞所筑弩台,后吴明澈在攻齐时加以修筑,因此得名。诗人借登临古台之机,回望历史兴废,触景生情,抒发了身处异地的游子在萧瑟秋景中油然而生的思乡情怀与吊古之感。
第一联:“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登上这座古老的台榭,在万物摇落的深秋之时,我便生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此联以“古台”与“摇落”奠定诗的苍凉基调,古迹与秋景交织,唤起了诗人心中深沉的乡愁。
第二联:“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这座荒僻的山寺人迹罕至,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被江水隔得格外幽深。
写景意境空旷幽远,烘托诗人独自登临时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第三联:“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夕阳缓缓沉落,映照着旧时战垒;寺中传出的寒磬声充满了空寂的树林。
此联以动静结合之法刻画时空交错的凄清之景,寒磬之声既是听觉描写,也是情绪的象征,极具感染力。
第四联:“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遥想南朝往事不禁惆怅,而今唯有这滔滔江水依然奔流不息。
结尾沉郁感慨,以“长江”喻历史长河,映衬人事之迁变、盛衰无常,感伤中寓有深意。
整体赏析:
全诗融情于景,借秋日古迹之游抒发诗人漂泊异乡、思乡感旧的复杂情感。从秋色摇落写起,层层展开,先描山寺空寂、再绘夕阳旧垒,最后直抒对南朝兴亡的叹息。景中含情、情中写景,悲中有静、静中见远,结构紧凑,意境幽深。特别是“寒磬满空林”一句,声响充盈却更显空寂,营造出凛冽孤清的氛围,是整首诗的神来之笔。
写作特点:
此诗善于用景托情,采用典型的“登临—写景—伤古”的结构方式。语言质朴,意境苍茫,将自然景色与历史兴亡巧妙融合,寓情于景、景中藏史,极富艺术张力。诗中多用对仗、声色结合的写法,使秋景更添感情色彩,形成一幅深远的画卷。
启示:
这首诗以历史遗迹为依托,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对故国往事与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出古人对“兴亡成败”以及“个体命运”间关系的深刻洞察。面对人生的流转变迁,我们或许无法左右时代之潮,但能在沉静中保留一份情怀与思索,于浩渺岁月中找寻精神的寄托。
关于诗人:
刘长卿(?-约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献县)人。少时读书嵩山中,后移家鄱阳(今江西),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进士及第。他的诗也属于王、孟一派,五言诗最著名,也最为自负,曾自以为“五言长城”,即是无人能超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