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 其一」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写作时正值唐代社会的动荡,农民在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李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贫困农民困境的深切同情,并对社会不公进行了反思。
上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天播种一粒种子,秋天可以收获万颗粮食。)
这两句通过对农业劳作的描述,展现了农民辛勤耕作的成果。春种与秋收的时间对比,表达了劳动带来丰收的希望,突显了农民的付出与自然的恩赐。
下联:“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天下没有一块不耕作的田地,农民却依然饿死。)
这两句揭示了农民在社会制度不公下的悲惨命运。尽管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丰收的景象屡见不鲜,但农民却依旧无法摆脱贫困与饥饿,彰显了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的深刻问题。
写作特点:
李绅通过简洁、直接的语言,深刻揭示了社会的残酷与农民的困境。全诗以生动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丰收与农民困苦之间的强烈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通过“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形象比喻,诗人将农民的劳动与丰收生动地呈现出来,而“农夫犹饿死”的描述则深化了诗歌的社会批判性。
整体赏析:
这首诗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艰难困境,通过鲜明的对比,呈现了社会不公的严峻现实。诗中对农民辛勤劳作和丰收景象的描绘与其最终仍遭遇贫困和死亡的事实相对照,产生强烈的冲击力。李绅通过诗歌的形式,向社会发出了对农民生活困境的强烈关注和呼吁,突显了社会阶层的不公。
关于诗人:
李绅(772 - 846),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唐代宰相、诗人。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