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 · 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时逢马年,处于贞元、元和之际的藩镇动荡时代。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向往纵横自在、投身边塞的雄心壮志,并且寄托了他对于报国立功的渴望与激励。
第一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的沙子如雪一般洁白,燕山的明月像一弯钩子。)
这两句描绘了广袤的沙漠与清冷的月光,营造出边疆荒凉且壮丽的自然景象。“沙如雪”与“月似钩”的比喻,不仅让人感受到边疆的苍凉与冷冽,还暗示了诗人内心对战斗的渴望与决心。月亮的钩形象,似乎也象征着战争的锋利与急迫。
第二联:“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金络头,在清爽的秋风中驰骋呢?)
这两句通过“金络脑”这一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战马的渴望,以及通过战争获取功勋的期望。“金络脑”象征着尊荣与权力,而“踏清秋”则传达了诗人渴望在宽广的边疆天地中驰骋、立下赫赫战功的雄心。
写作特点:
诗人通过精致的自然景象与富有象征意义的细节表达了自己对塞外生活和报国建功的渴望。广阔的背景、冷清的景色与弯钩般的月亮不仅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象,也与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相呼应。运用自然元素作为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整体赏析:
整首诗以大漠、燕山等西北边疆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示了诗人志向远大、投笔从戎的热情。前两句通过辽阔壮丽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边疆,而后两句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急切与渴望:他期待通过战功获得荣耀和认可,表达了他不甘心仅仅依靠笔墨谋生的雄心。诗歌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战功的渴望,也描绘了当时社会动荡背景下,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勇于追求理想、报效国家的精神。在面对时代动荡与个人困境时,诗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与决心寻求突破,这种自我激励与抱负的表达,激励着我们在面临挑战时,不忘理想与使命,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标。
关于诗人:
李贺(约790 - 约817),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