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仕途失意之时,借流莺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漂泊无依、怀才不遇、佳期难遇的感慨。诗人以流莺的漂荡象征自己的辗转生涯,以流莺的鸣啭寄托内心的愁思,抒发了深沉的孤独感与无奈之情。
第一联:“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流莺四处飘零,忽高忽低,穿越陌路,临近溪流,无法自主。
诗人以流莺飘荡无依的形象,比喻自身仕途坎坷、漂泊不定的生活,而“不自持”三字更是点睛之笔,暗示个体命运无法由自己掌控,带出深深的无力感。
第二联:“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流莺的婉转啼鸣,怎会毫无心意?但纵然良辰美景,也未必能等来佳期。
诗人由流莺的歌声联想到自身的才华,然而即便才华横溢,也难逢明主、难得机遇。这种才情与现实的落差,使诗句充满了无奈与遗憾。
第三联:“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无论是风起的清晨,露重的夜晚,还是阴晴变幻之时,流莺都在啼鸣;无论千门万户开启或关闭,它都在歌吟。
诗人借此展现流莺不知疲倦的啼鸣,象征自己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在努力表达心声,期盼被人理解,然而现实却依旧未曾改变。
第四联:“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我曾因春光易逝而伤感,如今更不忍听这哀鸣,而长安城中,又哪里能寻得可供栖息的花枝?
诗人由“伤春”引出仕途的失意,表达了对流年虚度、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凤城何处有花枝”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写出流莺无处可依的处境,也映射出诗人身处京城却难觅知音的悲凉。
整体赏析:
诗人以流莺为寄托,既展现了漂泊无依的现实,又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全诗情感层层递进,从漂泊无依,到才情不得施展,再到仕途渺茫的深深失落,最终归于悲凉的结尾。“凤城何处有花枝”一句更是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推至顶点,既是流莺的悲鸣,也是诗人内心的叹息。
写作特点:
- 托物言志,象征深远:以流莺的漂泊喻自身的流离,以流莺的啼鸣喻自身的才华不被理解,寓意深长。
- 层层递进,情感深刻:从漂泊到才华不得施展,再到仕途无望,情感递进,使诗歌愈发深沉。
- 语言清丽,含蓄委婉:诗句辞藻优美,表达含蓄,不直接抒发悲愤,而是通过景物与意象传达复杂的情感。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人生的漂泊无依与仕途的坎坷无奈,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或许无法掌控命运,但依旧要坚持自我表达。正如流莺不停啼鸣,诗人纵然怀才不遇,依旧倾诉心声。这种坚持与执着,虽带有苦涩,但也是生命韧性的体现。
关于作者: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晚唐大家,擅骈文,尤工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少年时,境况极为艰难九岁丧父,所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