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当时韦应物任滁州刺史,寓居于郡斋之中。在一个风雨凄冷的早晨,触景生情,诗人不禁忆起远在全椒山中修道的隐士朋友。全诗以思念之情为主线,借寒冷天气为契机,引发对山中友人孤寂生活的联想,同时流露出诗人对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生活的真切向往。
第一联:“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今早郡斋寒气袭人,我忽然想起那位山中的朋友。
以“冷”字起笔,既点明天气,又寓意内心的寂寞。由身处城市、居于官舍的“我”,联想到深山中那位隐士“你”,自然过渡,引出情感线索。
第二联:“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你大概正在溪涧下捆柴而归,用以煮食白石充饥。
诗人以想象之笔勾勒道士简朴而清苦的山中生活图景。“煮白石”典出于典籍,意指清修自守,餐风饮露。写孤独,写坚忍,也写出诗人心目中超然世俗的理想人格。
第三联:“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真想带上一壶酒,赶往山中慰问你,在这风雨之夜共解孤寂。
情感由思及行,诗人萌生走访之意。风雨之夜,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问候与陪伴成为温暖的寄托,也透露出诗人仕途之外内心的柔软与渴望。
第四联:“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可如今落叶已铺满空寂的深山,不知去何处寻找你的踪迹。
写出实际行动的阻碍,也点出道士行踪不定、全椒山之深之远。由山之空、叶之落,照应诗首之“冷”,也深化了诗人思念未果、心无所依的孤独感。
整体赏析:
整首诗围绕一个“冷”字层层展开,从郡斋之冷,联想到山中之孤;从道士的修行图景,引发对清修生活的向往;再到因无从寻访而徒生怅然,最后归结于情感无法寄托的孤寂。诗人以冷清景象反衬内心情绪,借念友之名,写己心之冷寂,构思巧妙、情深意长。
诗中“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等写实与想象交融,展现出道士生活的清贫与孤高,也透露出诗人理想中的高洁人格;而“风雨夕”与“落叶满空山”的描写,则深切体现了世间寂寞与山林之幽,两相映照,使思念更显真挚。
写作特点:
此诗善用景物铺陈情绪,以“冷”“风雨”“空山”“落叶”等词语交织,构成幽冷寂寥的氛围,情感隐忍而深切。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饰却韵味深远。全诗借景写情,以念友之名寄托仕途孤清与归隐之志,达到了情景交融、意境高远的艺术效果。
启示:
《寄全椒山中道士》不仅是一首思友诗,更是诗人身处尘世官场却向往山林自由的一种精神流露。它启发我们:人在俗世,常有牵挂,也常有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纷扰中保有一份对清简、自然、友情的珍视,也许正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之源。
关于诗人:
韦应物(约737 - 786),京兆长安人。青年以三卫郎事唐玄宗,任侠使气,狂放不羁。安史之乱后,开始静心读书,应举中进士。其诗集有《韦苏州集》,内容包括关心民间疾苦、表达忤时愤世、描写田园景物等,其中以描写田园景物者最为有名,尤为后人传唱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