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庙」李群玉

huang ling miao li qun yu

「黄陵庙」
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容华自俨然。
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李群玉

赏析:

李群玉的这首诗作于大中三年(859年)春,当时诗人因遭谗去职、离开长安返湘,在途经黄陵庙(今湖南境内)时,触景生情,悲从中来。黄陵庙所祀为舜帝之妃娥皇、女英,二人因追随舜帝南巡,痛哭至死,被奉为湘水女神。诗人借湘妃悲剧抒发个人怀才不遇、心事无告之苦,整首诗情感深沉,哀而不伤,堪称寄情于神话、融情入自然的佳作。

第一联:“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容华自俨然。”
小姑洲北浦的云雾之间,二妃塑像庄严美丽,神态端庄仿佛在眼前。
首联开篇即设景点明地点,以“云边”“自俨然”等语渲染黄陵庙的神秘氛围,二妃的容貌被赋予生命,仿佛仍在凝望江面,寓情于景,引出下文。

第二联:“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江畔的荒庙在春日中格外寂寥,石碑上的文字早已风化,青草丛生。
此联转而描写庙宇环境之荒凉,“寂寂”“无字”“芊芊”等用词,烘托出一种被遗忘的、无人凭吊的悲凉氛围,寄托诗人对历史与自身命运的哀伤。

第三联:“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晚风在黄昏时吹动岸边的芳芷,深夜山林中杜鹃啼哭凄切。
自然之景与情感意象交融,芳芷为湘妃所化,杜鹃为思念化声,自然万物皆为湘妃之哀所感,诗人亦为之动情,感物而伤。

第四联:“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仿佛湘妃仍然愁眉微蹙,遥望舜帝南巡归来,而九疑山青黛如黛,却被湘水阻隔。
结联化景为情,寄意深远。湘妃望帝不归的情状映射诗人自身忠而被谗、归途黯然的心境,“九疑如黛”不仅写景更显凄楚,留给读者无尽余味。

写作特点:

  1. 借古寄情,移情入景
    诗人借湘妃的传说映射自身命运,将古代神话的悲剧色彩与当代自身的苦闷融合,极具感染力。
  2. 结构递进,情感层层加深
    全诗由远而近,由景及人,由实入虚,感情从怀古、伤今逐渐转入自身内心深处的哀痛。
  3. 意象凝练,典雅凄婉
    “云边”“古碑”“芳芷”“杜鹃”等意象搭建出一幅凄美画面,极具典型性与象征意义,语言清丽含蓄,富于韵致。
  4. 历史神话与现实命运的融合
    湘妃之泪化湘水、芳芷的传说与诗人自身境遇交织,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积淀与艺术驾驭力。

整体赏析:

《黄陵庙》是一首以湘妃神话为背景、通过实地凭吊抒发身世之感的抒情诗。诗人李群玉在遭遇政治失意、内心哀痛的背景下,来到黄陵庙,面对荒庙、残碑与神像,思接千载,情动于中。诗中通过描写黄陵庙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景色,融入湘妃之悲,层层推进,从外景到内情,从古代到现实,情感真挚而深沉。诗的结尾以湘妃望帝不归的无尽悲情,与诗人自身的遭际产生共鸣,表达出“情感不可托,命运难自主”的人生苦境。整首诗语言清婉、意境悠远,是唐代宗教题材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启示:

这首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湘妃神话之美的感悟,更让我们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情感回响。诗人将自身命运与传说中的哀怨紧密交织,借古寄今,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共情力。它提醒我们,在历史长河中,人的悲欢离合、忠贞与失意,往往是永恒的主题。无论是湘妃望帝,还是诗人失意归乡,那种“千古一哭”的情怀,都是对人间深情与命运无常的深刻注解。

关于诗人:

李群玉(808 - 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李群玉极有诗才,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Total
0
Shares
Prev
「马嵬二首 · 其二」李商隐
ma wei er shou ii li shang yin

「马嵬二首 · 其二」李商隐

「马嵬二首 · 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

Next
「馆娃宫怀古五绝 · 其一」皮日休
guan wa gong huai gu wu jue i

「馆娃宫怀古五绝 · 其一」皮日休

「馆娃宫怀古五绝 · 其一」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皮日休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