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乾元元年(公元738年)春末,彼时王维任中书舍人,正值其政治与文学生涯的高峰。贾至时为中书舍人,他创作了《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一诗,引起王维、岑参、杜甫等文坛名士的竞相唱和。王维此诗即为和作,虽不和其韵,但极得其意,描写的是早朝大明宫的庄严盛况,全诗从早朝前、早朝中至朝罢归,结构清晰,气象华丽,表现了帝王威仪与唐代朝政的仪式感。
第一联:“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头戴红帻的鸡人鸣叫报晓,尚衣局正在进呈翠色云纹的龙裘。
此联描写早朝之前的准备场面。鸡人,即清晨高呼鸣钟报晓的宫廷役者,“绛帻”与“翠云”色彩对比鲜明,烘托皇宫的秩序井然与华丽庄重。“晓筹”与“方进”精确传达出清晨时分、流程井然的宫廷节奏,为早朝的庄严奠定基础。
第二联:“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九重天阙打开庄严宫门,天下官员身着礼服朝拜帝王。
此联正面描写早朝仪式,诗人用“九天阊阖”象征皇宫神圣高远,“万国衣冠”则是典型的夸张修辞,形容文武百官列列肃拜,映衬帝王尊严,展现大唐朝会的恢弘气象,震撼而崇高。
第三联:“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晨光初照宫门障扇微动,香烟袅袅缭绕皇帝龙袍上的绣龙。
这一联描写的是朝中细节,通过“才”“欲”两个虚字,生动捕捉早朝中微妙变化。日色初动、烟雾缭绕,与“仙掌”“衮龙”相互映衬,使朝会景象既神圣又灵动。“浮”字写出龙纹似在云烟中游动,妙趣横生。
第四联:“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朝会完毕后需要起草五色诏书,衣佩声响中已走向中书省凤池所在。
末联从贾至本职写起,以“五色诏”表“文”,以“佩声”写“声”,用视觉与听觉巧妙交融描写中书舍人的日常职责,虽未点贾至其人,却将其身份与职责表现得极为生动,是对原诗的精彩呼应与升华。
整体赏析:
整首诗通过时间的顺序,分为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部分,层层推进,层次井然。开篇以“鸡人送晓”引入清晨宫廷,紧接着“尚衣进裘”暗示皇帝即将出场,情势渐趋庄重;第二、三联气势升腾,铺展出大明宫朝会的宏大场面与细致氛围,从“阊阖开宫殿”的恢宏,到“衮龙浮烟”之细腻,皆动静相宜,虚实结合;最后一联以“凤池”回归现实,将恢宏庄严的场面自然收束于中书日常,首尾呼应,格局恢宏而不失精致。
写作特点:
王维的这首诗不仅继承了贾至原作的主题,更在意象营造与语言运用上更为典雅精工。诗中大量使用色彩、声音等感官意象——“绛帻”、“翠云”、“佩声”,使画面感与音乐性俱佳。同时,虚实结合巧妙,用“九天”、“仙掌”、“香烟”等词营造出宫廷的神圣与神秘。全诗辞藻华美、结构严整,展现出王维身为诗人画家的双重修养,更体现了其在宫廷题材上的艺术掌控力。
启示:
全诗在描写宫廷礼制的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仪典的敬重与从容心态。它启示我们:即使在最庄重的场合,艺术的表达也可以充满生命的温度。诗人将权力场域中的肃穆,通过诗意的描绘转化为一种可感知、可传达的美感,这种能力正是文学与政治在唐代交汇处的独特魅力所在。同时,它也展现了古代文人如何在公务之中,融入自我修养与审美创造,留下兼具史实与艺术价值的传世佳作。
关于诗人:
王维(701 — 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王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这是现今人们对其人其诗的一般印象。他的山水田园诗,兴象超远、意趣幽玄,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色韵清绝,广受后世读者喜爱。但王维其人,却从未真正成为山水田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