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正值唐代中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韩翃以寒食节为题,借眼前春日繁华景象,对当时宫廷宠臣专享特权的现象进行了委婉的讽刺,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第一联:“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时节,长安城中到处花飞满天,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苑里的柳树,轻轻斜摆。
首联以明丽的春景入笔,展现了长安暮春时节的繁华景象。花飞满城,柳丝随风,既为寒食节的氛围营造了诗意,也为后文宫廷专享特权的描写形成了对比。
第二联:“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时分,宫中点燃蜡烛并赐予权贵,缕缕轻烟飘散进五侯宅第。
这两句描绘了皇帝特赐蜡烛给宠臣的情景。寒食节本应禁火,然而宫廷与权贵之家却享受着特殊的“恩典”,这一细节揭示了社会不公,富有讽刺意味。
整体赏析:
全诗采用了由景入情、借景讽喻的表现手法。上半部分写寒食节的春日风光,描绘柳絮飞舞、落花飘零的暮春景象,明丽之中透着一丝寂寥。下半部分写宫廷赏赐蜡烛、权贵之家烟火弥漫的场景,展现特权阶层对禁令的轻视。诗人用“日暮”与“轻烟”暗示了政治腐败的昏暗与空虚,讽刺之意含蓄而深刻。
写作特点:
- 对比鲜明,讽刺有力:诗中以“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空灵景象,映衬“五侯家”独享恩宠的现实,反差鲜明,讽喻辛辣。
- 用典自然,寓意深远:“日暮汉宫”巧用汉代典故,指代唐代皇宫,借古讽今,表现手法高明。
- 细节生动,画面感强:“传”字刻画宫廷传烛的紧张气氛,“散”字形象展现了蜡烛的轻烟飘入权贵府邸的情景,极具画面感。
启示:
这首诗以寒食节的春景为背景,表面上描绘了春光明媚、繁花飘零的景象,实则借“禁火”制度的破例,揭示了社会不公与权贵骄奢的现象。诗人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批判和对底层百姓的同情,提醒人们警惕特权阶层的奢靡与不公,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关怀。
关于作者: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天宝十三载(754年)韩翃中进士。“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题材多为送别唱和。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全唐诗》录其诗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