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王昌龄

gui yuan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

赏析:

这首诗作于盛唐时期,是王昌龄著名的闺怨诗之一。唐代是一个崇尚功名、尚武重边的时代,男子多外出征战、建功立业,而无数女子则留守家中、孤守空闺。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表现的是少妇由赏春之喜骤然转为思夫之苦的情感波动,寓刚烈于柔婉之中,以景起兴,层层深入。

第一联:“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居家的少妇从未经历过别离相思的忧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梳妆,登上翠楼赏景。
诗歌以轻快愉悦的语调开篇,描绘了一个天真无忧的少妇形象。她尚未体验人生苦楚,春光明媚时便用心装扮,登楼赏景。看似无忧的登楼,却隐藏着排解幽思的潜意识,“不知愁”并非真正无愁,而是尚未直面愁绪而已,这为下文情感的急转埋下了伏笔。

第二联:“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然看见陌上杨柳青青,顿感春意撩人,不禁后悔让丈夫远去从军,追求功名。
第三句“忽见”突转,情感如决堤一般涌出。杨柳自古便是离愁的象征,眼前风吹柳色,激起她对远方夫婿的思念。“悔教夫婿觅封侯”一句沉痛异常,道出了她在春光中突然醒悟的遗憾与怨恨。她不再欣赏春色,而是陷入自责与思念之中,情绪的转折极具张力,也揭示了盛唐背后无数女性的无奈与悲苦。

整体赏析:

这首诗表面上是少妇因思夫而生怨,实则在柔美的词句中隐藏着对封建功名制度的深层讽刺。在那个“男儿当自强”“封侯万里”的时代,建功立业是男儿理想的归宿,但正如这首诗所揭示的,荣耀背后却是家庭的离散与妻子的凄怨。诗人不直言其愁,却通过杨柳色的点染,使读者瞬间感受到少妇内心的剧变。语言清新婉转,却情真意切,余韵不绝,堪称闺怨诗中的典范。

写作特点:

  • 以乐写哀,曲折动人:由“凝妆上翠楼”的欢欣起笔,却落在“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沉痛上,情感转折极具张力。
  • 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杨柳色”表面写春色,实则暗藏离情,一景牵动千愁,意象与情感完美融合。
  • 含蓄深远,讽刺有力:没有一句责怨夫婿,却句句含怨;不露批判之意,却含有对当时尚武风气的隐讽。
  • 语言清新自然,意蕴丰厚:全诗用语朴素自然,却意味深长,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了情感的层次与深度。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在光鲜的荣耀背后,常常有着难以言说的代价。王昌龄借一位闺中少妇的情绪转变,展示了对功名追逐所带来的家庭悲剧的敏锐观察,也体现出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细腻体察。在快节奏追求外在成就的今天,这首诗仍能引发人们对情感与陪伴、功名与牺牲的深层思考,具有恒久的现实意义。

关于诗人:

Wang Chang-ling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

Total
0
Shares
Prev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fu rong lou song xin jian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赏析:

Next
「塞上曲」王昌龄
sai shang qu

「塞上曲」王昌龄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王昌龄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