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 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05年左右,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组诗中的第三首。相较于前两首的宁静抒怀与朴素哲思,本首诗聚焦于田间劳作的细节,以实写诗人劳作之苦,折射其内心之乐。全诗语句质朴无华,却在朴实无掩中流露出深厚的人格力量与精神境界。诗人通过对劳动生活的真实描绘,表达了“不违本愿”的坚定信念,显示其甘于平凡、不羡浮华的人生态度。
第一联:“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在南山下种植豆子,然而杂草丛生,豆苗稀疏。
开篇写农耕实际,诗人坦然面对农事不顺,不以失败为羞,展现出一种直面现实、甘于清贫的心态。
第二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清晨起身清理田间杂草,直到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扛锄归家。
这一联展示出劳作的艰辛和坚韧,体现了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节奏,也展现了中华农耕文化中勤劳自足的理想精神。
第三联:“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田间小路狭窄而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
在劳作之余,诗人并不避苦,而是乐于其中。这一细节描写增添了真实质感,也映照出归隐生活的另一面——艰辛却不失从容。
第四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服被露水打湿也不足为惜,只要内心的愿望不曾违背便已足够。
此句是全诗的核心,点明诗人甘愿忍受田园生活的清苦,只为不违归隐初志,展现其坚定高洁的志向和深厚的内心世界。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真实平实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田间劳作的生活场景,没有丝毫粉饰,却字字含情,句句见志。虽写生活之苦,却以“愿无违”三字一以贯之,升华为对理想人格的守望。诗人自甘清贫,坚守操守,拒绝与黑暗官场妥协,其人格风骨在平淡中自见高远。正因如此,诗句虽浅白,却意义深远。
写作特点:
本诗语言朴素自然,直书胸臆,毫无粉饰;以“豆苗稀”写失败,以“衣沾”写艰辛,却无一字抱怨,处处透露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旷达情怀。尤其结句“但使愿无违”,精炼凝练,点睛全诗,是陶渊明归隐人生的核心写照,也是中华文化中“安贫乐道”精神的绝佳体现。
启示:
诗人以身示人,教我们面对现实不必逃避失败,也不必畏惧辛劳,只要内心有愿、坚持不违,便能在苦中得乐。这首诗不仅是田园生活的写照,更是一种人生选择的表白:追求内心的安宁远胜于名利的追逐。在纷扰的当代世界,这份坚定与清明尤显珍贵。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