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秋天,王维在母丧服满后,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彼时他已饱经宦海沉浮,对仕途逐渐生出厌倦之情,而佛理与山水成为他心灵的依归。嵩山为五岳之一,自古便是隐士修居之地,也寄托了他追求宁静、超脱世俗的理想。诗中所写既是沿途风景的真实描绘,更映照出诗人脱离官场后复杂细腻的内心变化——从释然闲适,到一丝落寞,再归于恬淡清明,体现了他渐趋淡泊的人生态度与归隐决心。
第一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溪水环绕着连绵的草木,我乘着车马缓缓前行,悠然自得。
首联写的是出发归隐时的景色与心情。溪水清冽,草木繁茂,车马缓行,一派轻松自如的氛围。其实,车马并无“闲闲”之意,而是诗人内心的写照,在摆脱仕途纷扰后所感受到的自由与宁静。
第二联:“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仿佛也懂得人的心意,傍晚的鸟儿成群归巢。
这两句借自然之象,进一步寄寓诗人归隐之志。流水奔涌,象征内心向往自由的执念;暮禽知还,亦暗含“鸟倦知还”之意,表达诗人仕途疲惫后的归隐决定,与陶渊明“飞鸟相与还”之意一脉相承。
第三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一座荒废的城池面向着古老的渡口,夕阳洒满了秋天的群山。
颈联以“荒”“古”“落日”“秋山”四重意象营造出苍凉萧索的氛围,体现出诗人于归途中触景生情,由闲适转而低沉,内心感受到淡淡的落寞和凄凉。
第四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长路跋涉之后抵达嵩山脚下,我将归隐于此,从此闭门谢客。
结尾点明归隐之地与归隐之志。“迢递”含有行程艰远、志趣高洁之意,而“闭关”则明示诗人将谢绝尘世纷扰,隐居山林,过上清静自适的生活。诗意从沉郁回归宁静,内心终归平和。
整体赏析:
这首诗由写景入手,逐步融入情感,由“闲适”转为“落寞”,最终又回归“平和”。王维善于选择能够映射内心情绪的景物,凭借清川、流水、暮禽、秋山等自然意象,巧妙地将个人心绪融入山水之中,使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诗人以淡笔写深情,呈现出一种退而不怨、隐而不避的内敛风度,抒发了他在辞官归隐过程中所经历的情绪波动与人生感悟。
写作特点:
这首诗表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型风格,尤其擅长以自然景色映射人物心情。全诗以四联分别传递不同的情绪节奏,从开篇的清幽闲适,到中间的情感低落,再到结尾的宁静归心,层层递进、自然流转。语言清新淡雅,意境深远,体现了王维高超的艺术构思与情感表达力。
启示:
《归嵩山作》不仅是诗人对仕途告别的心路写照,更是一种审美与精神选择的呈现。在人生的浮沉之中,能在山水之间找寻自我、在自然中安顿灵魂,是一种难得的洒脱与觉悟。这首诗启示我们,面对人生的繁华与沉寂,能够守住内心的清明和平静,方能真正得其自由。
关于诗人:
王维(701 — 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王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这是现今人们对其人其诗的一般印象。他的山水田园诗,兴象超远、意趣幽玄,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色韵清绝,广受后世读者喜爱。但王维其人,却从未真正成为山水田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