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片影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赏析:
这首诗作于晚唐时期,诗人崔涂其人流寓不定、仕途失意,诗中常寄寓漂泊孤寂之情。本诗借物言情,以孤雁为象征,描绘其在风雨暮色中孤飞失群的状态,实则写诗人自身客居他乡、形单影只的漂泊人生。题名“孤雁”,一个“孤”字便奠定了全诗基调,凝聚了诗人全部的情感投射。
第一联:“几行归塞尽,片影独何之?”
几行归雁早已飞入北方边塞,只余一只孤雁孤影茕茕,不知飞向何方?
起句设境,远雁成行而去,唯余孤影,突出了“孤”之主题,也为下文抒情蓄势。诗人由雁及己,意在借孤雁表达自身与群隔绝的孤苦与彷徨。
第二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暮雨中孤雁哀鸣呼伴,却久呼不应;徘徊于寒塘上空,几次欲降而终不敢下。
此联如一幅特写,描绘孤雁失群后凄清而惶恐的神态。“呼失”“欲下迟”传神地表现出它的踯躅迟疑,也正是诗人心中那份无依无靠的自我写照。
第三联:“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
江渚之上的云层低垂阴暗,天边之月冷冷地与它一路相随。
转写前路,乌云低压,月色冷清,孤雁独飞于幽暗中,愈显孤苦。诗人以景写情,“低”“冷”二字尤具分量,渲染氛围,也寄托了前途茫然、寂寞行旅的沉痛心境。
第四联:“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虽然未必真会被猎网捕杀,但孤独飞翔也已令人忧心不安。
尾联抒情,表面宽慰孤雁,实则深忧其境。更是诗人自我隐喻——虽无外敌威胁,但孤苦漂泊,本身就足以令人身心焦虑,忧惧难安。
整体赏析:
全诗以“孤雁”为象征形象,由写景入手,层层递进,将自然意象与人事情感高度融合。诗人从望雁起兴,到写其飞行、驻足、再飞,再到其前路难卜,最后寓情于鸟,将自身孤苦无依的心境自然流露。诗意哀婉缠绵,却不失节制之美;字字紧扣“孤”字主旨,而句句皆动人心弦,构成一幅色调晦暗却意味深长的诗意画卷。尤其在“暮雨”“寒塘”“渚云”“冷月”等细节描写中,兼具画面感与情绪深度。
写作特点:
这首诗章法严谨、节奏自然,语言简练而不失生动。采用由远及近、由静至动的构图方式,起句远望归雁群影消散,次句近写孤雁迟疑,继而展望旅程前路迷茫,末句直抒胸臆,表情达意一气呵成。尤擅通过自然景物反衬心境,构建出孤雁与环境之间的张力,寄托诗人复杂情绪。与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哀且厉”遥相呼应,皆属晚唐之际写实与写意并重的孤愁名篇。
启示:
这首《孤雁》不仅是诗人自身孤旅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深刻表达了人在时代动荡、宦游无依中的精神困境。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共鸣力量:人们在现实中常常面对孤独、彷徨与前路不明的境遇,如何安抚内心、坚持飞行,也许正是诗中“孤飞自可疑”一语留给我们的哲思。孤雁虽孤,但其姿态仍坚定前行,这或许就是诗人寄予自己的一丝隐秘希望。
关于诗人:
崔涂,字礼山,《唐才子传》说是“家寄江南”,但从《唐诗选》中录其“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等诗句看,应是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僖宗光启进士,壮客巴蜀,老游龙山,故多写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中“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颇为世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