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40年或741年,时年杜甫在洛阳,正值其青年时期,游历齐赵之地。此时的杜甫正处在飞扬跋扈、锐意进取的年华,诗作反映了他渴望立功建业的志向。杜甫在此诗中通过咏马表达了他向往英雄气概、立功报国的抱负。
第一联:“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大宛的胡马因其名声远扬,骨骼锋利、瘦削却坚硬。)
这两句描写了大宛产的胡马,骨骼尖锐、瘦长却非常结实,展现了骏马的非凡气质。通过“锋棱瘦骨”来刻画马的骨相,凸显其健壮和独特的气韵,传达了马的英雄气概。
第二联“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它的耳朵像竹子削成的那样尖锐挺拔,风从它四蹄间轻轻吹过。)
这两句通过“竹批”和“风入”这两个动词,细腻地描写了马耳的挺拔和马蹄疾驰时的轻盈感。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致的描写,呈现出这匹马轻盈迅疾、活力四射的形态。
第三联:“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它所到之处没有宽阔的空地,真可以担当生死重任。)
这两句象征马的勇猛与坚韧,它的力量足以克服任何障碍,展现了无畏的勇气和战斗的能力。它不仅是英勇的象征,也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体现了追求壮丽目标的决心。
第四联:“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有如此骁勇的马,它可以驰骋万里。)
最后一句对马的总结,既是对马能力的肯定,也寄托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渴望与理想。通过描述马能横行万里,诗人表达了自己立功立业的志向,象征着他希望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施展才华,贡献国家。
写作特点:
杜甫运用了细腻且生动的描写,通过“锋棱瘦骨”“竹批双耳”等富有张力的词汇,勾画出马的英勇与气吞万里。同时,诗人在写马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合了自我抱负和情感,表现出马的勇猛与坚定,实际上也在表达诗人对于理想的追求与实现。
整体赏析: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马诗,更是诗人抱负与理想的写照。杜甫通过写马来展现自己的雄心壮志,马的英勇无畏与骁勇蓬勃仿佛是诗人自身对未来的期许和渴望。全诗结构简练而有力,既写物又抒情,将人物与物象相融合,达到了形神合一的效果。通过对马的高度赞美,诗人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英雄气概传达得淋漓尽致,激励人心。
启示:
这首诗以马为载体,表达了个人的雄心与理想,提示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需具备无畏的勇气与坚韧的意志。通过杜甫的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匹神骏的马,更感受到了一种立志为国、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鼓励我们不畏艰难,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关于诗人: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