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赏析: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诗。宋之问在年少时,因家境贫寒,仕途坎坷,屡次被贬流放。他在流放途中途经汉江,产生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便作此诗表达离乡的愁绪与心情。此诗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情感,既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恋,也传递了他在旅途中的无奈与感伤。
上联:“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我远在岭外,和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漫长的冬季,又进入了春天。)
这两句交代了诗人远离家乡的背景,音信断绝,时间流转,暗示了诗人身处困境中的孤独与无助。“经冬复历春”则通过时间的推移,强化了诗人离家已久的情感。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下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越是接近家乡,心情越是胆怯,我甚至不敢询问从家乡来的消息。)
这两句刻画了诗人归乡时的复杂心理。随着回家的脚步渐近,诗人对家乡和家人的消息充满担忧与恐惧。诗人害怕听到不好的消息,因而产生了“怯”与“不敢问”的情感,深刻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焦虑。
写作特点
- 情感层递的表达
诗人通过逐步递进的情感表现,从断绝音信的孤独、岁月的漫长,到归乡时的胆怯与忧虑,情感的层次逐渐加深,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与无奈。 - 简洁凝练的语言
整首诗语言精练,情感直白。通过简短的诗句,宋之问成功地刻画了离乡者的孤独、思乡与归乡时的复杂心情。语言简洁但情感却深刻,诗人在极简的表达中展示了深刻的内心世界。 - 心理描写的深刻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尤其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通过“怯”和“不敢问”的描写,表现出长时间未得音信的焦虑与恐惧,深刻揭示了离乡者归乡时的矛盾心理。
整体赏析
《渡汉江》以简洁的语言与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宋之问离乡的孤独与思乡,以及归乡时的复杂心理。诗人在开头通过“岭外音书断”和“经冬复历春”表现出离家久远的感伤,接着通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进一步深化了内心的矛盾和不安。诗人简洁的笔触,深入浅出地刻画了一个久别的游子在归乡途中的情感波动,情感的复杂性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传达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堪称古人抒发思乡情感的经典之作。
关于诗人:
宋之问(约656 - 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武则天时,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后因结交张易之获罪,贬泷州参军。中宗景龙中(708)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薛稷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又以受贿罪贬越州长史。睿宗景云元年(710)流放钦州。玄宗先天元年(712)赐死。有《宋之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