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 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写于暮春时节。词人通过描写暮春景色与墙内外的对比,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情感落寞的复杂心绪。全词既有对春光流逝的叹惋,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无奈,更体现了苏轼独有的清新婉约之风与深沉哲思。
第一段:“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杏花残红尽褪,枝头只剩些许青涩小杏;燕子飞翔的季节里,碧绿的溪水环绕着村庄人家。柳枝上的柳絮被风一吹愈发稀少,但天涯之大,又岂会没有美丽的芳草?
这一段描写了暮春时节的景象。词人以“花褪”“残红”“青杏小”起笔,带出一种暮春将尽的怅惘情绪;而“燕子飞”“绿水绕人家”的生动图景,又带来一丝生气。末句“天涯何处无芳草”,看似洒脱,实则道出一种寄希望于未来的无奈,寓有对理想寄托的追问和自我安慰。
第二段:“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围墙里传来荡秋千的声音,墙外行人行走于小路之上,忽听墙内传来少女的笑语。笑声渐渐消失,四周一片寂静。多情之人却因此而郁结心中,被这无意的冷落惹得烦恼不堪。
下片写人,借墙内少女的欢笑与墙外行人的怅惘形成强烈对比。前几句描绘出春日女子玩乐的轻快场景,“墙里佳人笑”一语带出青春之欢愉。但“笑渐不闻声渐悄”转入清冷寂静,行人的心情也从欣喜跌入孤独。结句“多情却被无情恼”既是情绪的爆发,也饱含词人内心的落寞与愤懑,寄寓了他对于人生、爱情乃至理想追求中“有情人自苦”的深切体悟。
整体赏析:
这首词表面写暮春时节的景与人物活动,实则抒发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上片以自然景物为线索,营造出一种时光易逝、芳华不再的惆怅氛围;下片则通过墙里墙外的意象对照,生动刻画出“多情”者的内心挣扎与落寞。“芳草”代表理想与希望,“佳人”象征心中所求,“行人”正是词人自己的映射——渴望亲近却屡屡被疏远。整首词感情深婉、境界空灵,层层递进,将读者引入一个既真实又朦胧的心灵世界。
写作特点:
此词在艺术上极具匠心。景与情结合,动与静互衬,善于营造“藏”与“露”之间的张力,特别是墙内佳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引发读者无尽想象。“绕”“悄”等字,皆含动静交织之妙。语言精致,情感真挚,在轻盈婉约之中传达出深切的怅惘与哲思,展现了苏轼独有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感悟。
启示:
这首词以浅显明快的语言,诉说了春光易逝与人生无常的感喟。它提醒我们:即便芳草处处,若不得其意,仍会心生寂寥。苏轼以一颗多情之心对抗命运的无情,正如人生在春色中追寻理想与情感,虽有挫败,但不失热望。这种在喧哗中自守宁静,于失落中坚守希望的态度,给予我们深刻的情感共鸣与人生思考。
关于诗人:
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他于诗、文、词、赋都有极高的造诣,而在词史上的独特作用与地位,尤为引人瞩目。在北宋中期的词坛上,无论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还是词题革新的贡献,苏轼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