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

chu fa yang zi ji yuan da xiao shu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韦应物

赏析:

这首诗作于韦应物自扬州启程北归洛阳途中。当时他舟行江上,刚从广陵出发,正途经烟水迷濛的运河水道。诗人写此诗寄别友人元大校书,惜别之情与水上所见的朦胧景象交织在一起,钟声、树影、远舟,俱化作离情别绪的依托。全诗借写别离之苦,寄寓对人生无常的感喟,情景交融,意境幽远,是韦应物抒情诗中的典范之作。

第一联:“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满怀凄凉地告别亲密挚友,船只缓缓飘入迷蒙烟雾之中。
首句以“凄凄”开篇,感情基调即定,二字叠用,强化了惜别时心头涌动的哀愁。“亲爱”二字直指赠别之人,显露出深厚的情谊。次句的“泛泛”与“烟雾”则借自然景物描写行舟远去的状态,也象征着诗人此刻的迷茫与不舍。情与景融合,情因景生,景助情深,呈现出“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抒情美学。

第二联:“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我这归洛之舟渐行渐远,耳边犹回荡着广陵寺中的残钟,眼中是城外朦胧的树影。
这一联由实景入情,写诗人身处舟中,虽已启程,心却回望不舍。“归棹”点出行程,“洛阳人”点明身份。“残钟”是广陵寺中的余音,声声入耳,缭绕不散,勾连着对旧地的依恋。“广陵树”似渐远渐模糊的景象,也像是记忆的剪影,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这一联将听觉与视觉交织,构成极富画面感与情绪张力的告别场景。

第三联:“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今日在此分别,不知日后将在何地再度重逢。
这一联直接点出诗的寄赠对象和离别主题。诗人将离情具体化为一个现实的设问,“何处还相遇”不仅是对未来的不确定,也饱含着对友情的珍惜与依依难舍。这种从现实出发的叩问,不落俗套,而是在朴素语言中蕴含深沉情感,仿佛写给朋友,也写给自己,让读者感同身受。

第四联:“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世事就像水上的一叶扁舟,时而顺流,时而逆行,哪里能真正停靠安稳?
结句转入哲理抒发,诗人从眼前的水上行舟,引申至人生的无常。“波上舟”三字,是全诗的主旨象征,体现出世事如水、身不由己之感。“沿洄”指顺流与逆流,寓意人世中的际遇起伏、命运多变。诗人以景悟理,借舟喻人生,既是一种人生观察,也是一种情感自解,含蓄中更显苍茫与深沉。

整体赏析:

全诗结构紧凑,用语平实,却层层递进,将一次简洁的送别之行,写得动情深婉。诗人从“去亲爱”之悲、到“入烟雾”之迷,再到“残钟”与“树色”的留恋,最终引出对人生无定、聚散无常的感悟。情感由个别的离愁扩展为普遍的世事感怀,使诗境由狭转宽、由浅入深。语言质朴,情感真实,不雕不饰却蕴含深意,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写作特点: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情景交融”“以景寄情”。全诗虽短,却巧妙地将人物、时空、情感、景物融为一体。叠字的运用(如“凄凄”“泛泛”)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与情绪渲染力。听觉与视觉的多维结合(“残钟”“树色”)也让画面更为生动可感。此外,诗人将具体情境自然引入哲理反思,在离别的痛感中沉淀出一份对人生沉浮的顿悟。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人生如行舟,世事如波,人情如烟雾,聚散原是常态。面对离别与无常,我们无法避免悲伤,但却可以如诗人般,在感怀中凝思,在送别中顿悟。正因人生难以“安住”,我们才更应珍惜眼前人,深情不语而情自深。这首诗以简驭繁,让我们看到朴素之语中也可蕴含哲思之光。

关于诗人:

Wei Ying-wu

韦应物(约737 - 786),京兆长安人。青年以三卫郎事唐玄宗,任侠使气,狂放不羁。安史之乱后,开始静心读书,应举中进士。其诗集有《韦苏州集》,内容包括关心民间疾苦、表达忤时愤世、描写田园景物等,其中以描写田园景物者最为有名,尤为后人传唱不绝。

Total
0
Shares
Prev
「章台夜思」韦庄
zhang tai ye si

「章台夜思」韦庄

「章台夜思」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韦庄 赏析:

Next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
fu de mu yu song li cao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韦应物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