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chou nu er · shu bo shan dao zhong bi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赏析: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罢官、闲居带湖期间。当时他游经博山道中,却心事重重、无心赏景,面对山川秋色而愁绪难排。国家危亡、壮志难酬的沉重感萦绕心头,于是信笔题下此词,抒写内心的沉郁与无奈。

第一段:“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时候不懂得忧愁,却偏偏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望远,只为了写新词而勉强说自己有愁。
这一段追忆少年之时,虽未真正感受愁绪,却偏爱模仿文人诗意,强作“忧愁”姿态。重叠句“爱上层楼”连接因果,一方面显示年少轻狂的率性,一方面也为下片真正“识尽愁滋味”作出铺垫。

第二段:“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今早已尝遍了愁绪的滋味,想说却又说不出,想说却又罢了,只能轻描淡写地说道:‘秋天真是凉爽啊!’
这段转向写现实,饱经沧桑之后,真正体会到了“愁”的沉重,却反而沉默无言,只能以一句看似轻松的“天凉好个秋”作结,含蓄深沉,讽刺与自嘲兼具。

整体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少年的“不识愁”,下片写中年的“识尽愁”,以时间为轴线,通过对比构成强烈的情感落差。辛弃疾青年时代,意气风发,志在恢复中原;而晚年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愁情难以倾诉,构成了“欲说还休”的深意。

末句“天凉好个秋”表面洒脱,实则包裹着沉重的忧国情思和对现实的失望。愁绪之深,不可言说,只得化作一句平常话,是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艺术表达。

写作特点:

这首词最显著的特色,是用白描语句表达深沉情感。辛弃疾以浅近的语句刻画极深的心理转变,尤其是叠句“爱上层楼”“欲说还休”的运用,增强了节奏和情绪反复的层次感。此外,结尾一句化重为轻,以轻松的语调包裹深痛之情,极具反讽意味,堪称点睛之笔。

启示:

这首词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阅历愈深,愁绪愈沉,而真正深重的痛苦往往难以启齿,只能用含蓄表达;有时候,一句看似轻松的话语,其背后隐藏的,或许是无尽的辛酸。这正如现实中许多人的沉默,并非无话可说,而是愁深难诉。辛弃疾以一己之感,映照了整个时代忠臣志士的悲剧命运。

关于诗人:

Xin Qi-ji

辛弃疾(1140 - 1207),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不仅是南宋文坛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词体革新的关键人物。辛弃疾的一生充满爱国豪情和壮志未酬的苦闷,他的词作既是时代的见证,也是他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Total
0
Shares
Prev
「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pu sa man · shu jiang xi zao kou bi

「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 赏析:

Next
「祝英台近 · 晚春」辛弃疾
zhu ying tai jin · wan chun

「祝英台近 · 晚春」辛弃疾

「祝英台近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