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875年左右,黄巢科举不第,心怀愤懑,借咏菊之名,寄托不平之气,并表达蓄势待发、图变旧制的壮志雄心。诗中以菊花象征起义者的坚韧与英雄气魄,而以“百花”比喻腐朽没落的统治阶层,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与政治寓意。
第一联:“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等到秋天九月初八这天,我的菊花一旦盛开,其它百花便随之凋谢。
“待到”二字突兀峻烈,带有迫切的期待与暗示行动时机将至;“九月八”虽略早于传统的重阳节“九月九”,却正体现诗人迫不及待的斗争渴望。“我花”不仅指菊花,更隐喻诗人自身及其代表的起义力量;“百花杀”一语,将“盛开”与“消亡”形成强烈对比,寓意旧势力将被革命力量彻底清除,表达出推翻腐朽统治的必然与自信。
第二联:“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香气浓烈直冲云天,弥漫整个长安城;整座城市仿佛披满了金色铠甲。
“冲天香阵”突显了群菊齐放、声势浩大,“香”不仅是菊香,更象征义军精神之远播;“透长安”暗示这股力量将直入帝都,势不可挡。“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全诗高潮,金黄菊花如战士披甲屹立,形成一幅革命军队压境、锐不可当的画面。这里不仅写菊,更写“英雄群像”,喻义军战士威武、整齐、有序地进入长安,表现出作者对胜利前景的笃定与热望。
整体赏析:
这首诗虽仅四句,却意蕴深厚、形象饱满。诗人借菊花表达对现实不满,既写其坚韧独立之姿,又写其香气与色彩之盛,把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结合得水乳交融。前两句写时间,寓起义的来临和旧势力的崩溃;后两句写空间,以菊香与金甲铺满长安,塑造出一种革命力量压城而至、改天换地的磅礴气象。诗意奔腾澎湃,具备强烈的号召力。
写作特点:
此诗巧用比兴,通篇咏物却不泥于写实,而以象征性极强的意象层层推进。语言凝练而有气势,尤其“百花杀”“香阵”“黄金甲”等语汇,既新奇又震撼,充满战争与胜利的色彩。全诗节奏紧凑,声调铿锵,具有极强的鼓动力量,是咏物诗中极具革命意味的佳作。
启示:
这首诗借咏菊之名而抒英雄之志,启示我们在逆境中依然可以坚定信念、积蓄力量。当改天换地的时机来临时,坚定者如金甲之军,将势如破竹,摧枯拉朽。这不仅是黄巢一人之志,也代表了历史洪流中广大人民的觉醒与奋起,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真实写照和诗意颂歌。
关于诗人:
黄巢(820 - 884),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剩余力量继续作战,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