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初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时,面对历史遗迹,感慨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而作。这首诗既是对诸葛亮卓越才华的赞颂,也表达了对蜀汉未能统一天下的深切遗憾。
第一联:“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你建立的功绩超越三国,创造八阵图,成就不朽声名。
首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业。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促成三分天下之势,其才智卓绝,在三国中无人能及。此外,他布下八阵图,这一军事奇观成为后人传颂的传奇,也象征着他的军事才华和远见。
第二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大江奔流,而礁石依旧不动,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吞并东吴。
后联以景寓情,表现历史遗憾。江水奔流不息,而石头屹立不动,象征诸葛亮的忠贞和坚韧。然而,他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尤其是刘备因关羽之死怒而伐吴,破坏了联合抗魏的战略,使蜀汉陷入被动局面,成为千古之憾。
整体赏析:
杜甫在诗中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概述了诸葛亮的卓越功绩和军事才能,同时也表达了深沉的历史叹惋。他以八阵图这一象征性的历史遗迹,寄托对诸葛亮智谋的敬仰,而后以“遗恨失吞吴”点出历史转折的关键,揭示刘备错误决策对蜀汉的致命影响。这种对兴亡成败的思考,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历史厚度。
写作特点:
全诗短小精悍,叙议结合,层层推进。从颂扬诸葛亮的伟业,到描绘八阵图的不朽,再到最终的历史遗恨,情感由敬仰转为慨叹,起伏跌宕。杜甫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将纷繁的三国历史浓缩于四句之中,形成极具张力的表达。
启示:
此诗不仅是对诸葛亮才华的赞颂,也包含着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刘备因义愤攻吴,破坏了原本的战略布局,导致蜀汉从鼎盛走向衰亡,这种决策失误令人深思。杜甫以诗为镜,提醒后人凡事应以大局为重,切勿因一时冲动而坏事。同时,诗中“江流石不转”的意象也启示我们,无论时局如何变化,真正坚定的信念和忠诚都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
关于诗人: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