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即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1076年左右,王安石罢相退居江宁后。此时他历经两次上台与下野,变法受阻,政敌环伺,终身志业未竟,选择归隐钟山。钟山,又称蒋山、紫金山,是金陵一带的名胜。王安石在山中筑室读书,与山僧交游,过着清简淡泊的生活。他的晚年诗作,多写山林景物,以静谧空灵的意境抒写超然物外的心境,但诗中又常隐含着对现实的冷观与沉思,这首诗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
第一联:“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山涧的流水静静地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边的花草在春风中摇曳生姿,轻柔多情。
这一联描绘了钟山春日清晨的幽美景色。“无声”与“绕”字体现了涧水的静谧与回环之美,水流不喧不哗,却在竹林间穿行不息。“花草弄春柔”一句,则赋予自然生命与情感,使花草仿佛在春光中自得其乐。“弄”字生动有趣,将春天的柔情传递给花草,又令花草在春风中宛若嬉戏,富有动态之美。诗人在此描绘的是一个既有动感又极其幽静的世界,体现他内心所追求的静谧、清远之境。
第二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我独坐在茅屋檐下,面向青山整日静坐,连一只鸟也不叫,山林更加显得幽寂。
这一联写诗人远离尘嚣后的生活状态。“坐终日”传达出极致的静与闲,是外在环境与内心世界的对应。结句“一鸟不鸣山更幽”化用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但王安石以“正写”方式直接表达绝对的静寂,有别于前人以动衬静的写法。这种修辞虽略显平直,却更合王安石此时淡泊冷峻的气质。同时,“一鸟不鸣”也可理解为无谗言、无人事,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远离后的释然与欣慰。山林本静,人心未静,诗人虽隐,却未全然忘世,此联实含深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以山中日常为题、写景抒怀的小诗。全诗仅四句,却营造出一幅空灵幽静的山居画卷。上联以“水绕竹”与“花弄春”勾勒出灵动柔美的自然风景,下联则以“静坐”与“无鸟”渲染出深山独居的幽寂之境。诗中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有退居山林后从容自守的心情流露。虽然诗意表面宁静,但潜藏着对政治纷争的冷眼与自我超脱的审视,隐含着经历风波后的深层思考。王安石以此表达虽退而志不屈、虽幽而神不沉的坚定立场。
写作特点:
- 静景写法,动中见静
诗中虽写“水绕”“花弄”,却始终渲染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营造出“动静结合、静为主旨”的艺术效果,正与诗人心境相呼应。 - 用字精准,意境高远
如“无声”“绕”“弄”“幽”等字,既富画意,又含哲理。“弄春柔”巧妙传神,使自然有情;“山更幽”简洁而有张力,强化氛围。 - 正面描写,含蓄寓意
王安石摒弃“以动衬静”的传统技巧,转而用直写的方式强化情境。这种“简而不疏”的表达风格,使全诗既显淡远,又富于深意。 - 情景交融,寄意深沉
全诗以清幽景色寄托政治退意,既是真情流露,又带有象征意味。诗中“静”字背后,实则是对俗世喧嚣的抵拒与理性冷观。
启示:
这不只是写景诗,更是王安石晚年政治情怀与精神状态的写照。它启示我们,在经历世事纷扰之后,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沉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力量。山中之静,不仅是远离纷争的环境,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这种不悲不喜、不屈不挠的境界,正是历经沧桑后真正的从容与超然。它也教会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仍可以安顿自我,寻得心灵的安宁与坚定。
关于诗人: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作为"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文学创作同样彰显改革家的锐气与哲思。文章如《答司马谏议书》锋芒毕露,政论《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颠覆传统史观。诗歌尤见功力,早年《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尽显壮志,晚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是宋诗炼字典范。即便在词作中,《桂枝香》的怀古苍茫亦开苏辛先声。朱熹虽政见相左,仍叹服"荆公绝句妙天下",其《临川集》千余篇诗文,堪称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