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姜夔

zhe gu tian · ji you zhi qiu tiao xi ji suo jian

「鹧鸪天 ·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姜夔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秋天,当时姜夔行至苕溪(今浙江湖州)之畔,偶遇一位风尘女子,深感其身世飘零、不堪命途,而生恻隐之情,写下此词以寄同情与怜惜。此时姜夔虽名重一方,但屡试不第,布衣终身,自身亦多坎坷,故对遭际不幸之人尤能感同身受,情意深致。更因他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词中寄托的不仅是目之所见之哀,还融入了旧情的回忆与投射。

第一段:“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来自京城临安的绝代佳人,怎会如飘絮般流落至苕溪渡口?她脚穿笼鞋,袜露鸦头,步履轻盈,宛如仙女凌波微行。
开篇由“京洛风流”点明女子身份不凡,暗示她昔日光华如锦;而“风絮落溪津”将她由繁华到荒僻的际遇对比强烈,寓意命运无常,令人嗟叹。“笼鞋”、“鸦头袜”则细致入微地描写其装束与仪态,步态如洛神,身影缥缈空灵,美而不艳,哀而不俗。

第二段:“红乍笑,绿长嚬。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一笑匆匆,眉头却久久紧蹙。良辰美景,却无人相伴共度芳春。她孤宿如鸳鸯失偶,终化作西楼飞去的一缕轻云。
“红乍笑,绿长嚬”六字写尽神情与内心之苦:笑容短暂、愁眉难展,外在妆容与内心哀怨交错成景。末句由“鸳鸯独宿”生出“化作云”的意象,将人世孤苦升华为梦魂缥缈。云之意象承自宋玉“巫山云雨”典故,既有柔情缠绵,又含空寂哀感,使词意空灵而有余韵。

整体赏析:

此词宛如一幅淡雅哀婉的写意画,从人物装束到神情情态,再到内心深处的孤独哀愁,层层铺展,细腻动人。姜夔写这首词时已近老年,却仍能感受到人生之轻与哀,并用极为克制的笔触传达出深厚的情感。词中的女子虽语默无言,却其人其情宛然在目。词人借对陌生女子的同情之情,抒发自身的共鸣与悲悯,也许,这不是一次偶遇,而是一场命运中的照影——她的寂寞,正是他的孤独。

写作特点:

  • 以景写情,借人抒怀:词人“记所见”,却不仅是描写眼前女子的形貌,而是寄托了自己对人生际遇的慨叹,以景达情,层层递进。
  • 虚实结合,情韵深长:如“红乍笑,绿长嚬”从细节写实,到“化作西楼一缕云”的虚化升华,情感如雾似烟,令人回味无穷。
  • 典故化用,空灵高妙:词中融合了《洛神赋》与巫山云雨等典故,既增厚了意蕴,又未堆砌雕饰,兼具文采与清远之气。
  • 冷笔写热情,哀而不艳:白石词素以“清空”著称,此作虽情深义重,却笔调克制,不流俗媚艳,使哀怨之情如兰香氤氲,清绝于尘。

启示:

这首词不止关乎一位女子的命运浮沉,更折射出人世间诸多无可奈何的“风絮飘零”。在世事无常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一点共情,便显得尤为珍贵。姜夔用他温柔却清冷的笔触,留住了一个沉默女子的孤影,也留住了对弱者命运的深切同情。这种不以悲哭为哀、不以艳丽为美的写法,启示我们在表达深情时,留白与节制同样能带来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于诗人:

Jiang Kui

姜夔(约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词人、音乐家。终生布衣,依名流张鉴、范成大为清客。其词清空峭拔,《白石道人歌曲》存词80余首,《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黍离之悲;《暗香》《疏影》咏梅托志,被张炎奉为“清空”典范。精通音律,17首自度曲旁缀工尺谱,为唯一存世的宋代乐谱。诗亦高妙,《除夜自石湖归苕溪》“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杨万里叹为“有裁云缝月之妙”,与范成大、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

Total
0
Shares
Prev
「八归 · 湘中送胡德华」姜夔
ba gui · xiang zhong song hu de hua

「八归 · 湘中送胡德华」姜夔

「八归 ·

Next
「翠楼吟 · 淳熙丙午冬」姜夔
cui lou yin · chun xi bing wu dong

「翠楼吟 · 淳熙丙午冬」姜夔

「翠楼吟 · 淳熙丙午冬」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