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
陆龟蒙
水寒孤棹触天文,直似乘槎去问津。
纵使碧虚无限好,客星名字也愁人。
赏析:
这首作品是陆龟蒙晚唐时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陆龟蒙一生隐居苏州甫里,以“江湖散人”自居。他身处晚唐乱世,朝政腐败、党争激烈,志士怀才不遇。诗人虽有济世之志,但仕途受阻,只能寄情山水。此诗写于一次舟行早发途中,诗人目睹江天浩渺之景,将旅途孤寂与身世感慨寄托其中。
第一联:“水寒孤棹触天文,直似乘槎去问津。”
清冷的江水里,孤舟的船桨仿佛在触碰天上的星辰;这情景好像是乘着木筏直去天河访求道路。
此联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江行夜景。江水空阔,舟行若在银河之中,“触天文”把夜航的孤寂与奇幻氛围表现得生动。“乘槎去问津”化用古代传说:有人乘木筏渡河至天河,向牛郎问津,寓意孤旅漂泊中对前途的叩问。诗人以此典自况,既有奇思妙想,也暗含漂泊无依的愁绪。
第二联:“纵使碧虚无限好,客星名字也愁人。”
纵然天空碧落无际,美好清澈,但那“客星”的名字,却让人感到忧愁。
此联转入抒情。“碧虚”即指天宇,虽美好,却无法慰藉漂泊的心灵。“客星”是古代星象之一,常被解读为灾异或寄寓流离之兆。诗人借此自喻,暗示自己漂泊无依、怀才不遇的境遇。字里行间充满身世之感,既写夜空浩渺的美丽,又寄寓深切的愁思。
整体赏析:
全诗用天文意象贯穿始终,把孤舟行旅与天河星象巧妙相融,形成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诗人既写旅途之景,又寓身世之感:一方面,他惊叹于夜空浩渺之美;另一方面,却因“客星”而心生愁怅。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既有奇幻色彩,也充满人生况味。
陆龟蒙惯于在细小景物中寄托大怀抱,这首诗用“孤棹”“天文”“客星”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羁旅的孤独和怀才不遇的悲凉,同时透出对宇宙、人生的哲思。
写作特点:
- 虚实相生,奇想天开
诗中“触天文”“乘槎问津”夸张虚拟,把舟行与天河融为一体,极富浪漫气息,展现了晚唐文人对想象力的灵活运用。 - 典故自然,寓意深远
“乘槎问津”源自古代天河传说,“客星”则来自天文志,诗人以此自喻,寄托身世感怀,既不板滞,又含义深刻。 -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表面写夜航与星空,实则抒写羁旅愁绪与怀才不遇之悲。景物描写与心境互为映衬,增强了感染力。 - 语言凝练,意境高远
全诗二十八字,却涵盖舟行、夜空、星象、身世等多重层次,言简意赅,意境开阔,颇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 格调清峭,寄慨深沉
表面写夜景的清丽旷远,内里却寄寓人生漂泊与忧愁,格调清峭而深沉,体现出陆龟蒙诗歌“清丽中寓讽喻”的特色。
启示:
这不仅是一首旅途小景诗,更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咏怀之作。它提醒我们:人生之途,犹如孤舟夜行,看似触及星辰,实则常带漂泊与不安。纵使外境再美,也难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读之,不仅能感受自然的浩渺与诗意,更能体味古人面对困顿时的精神境界。
关于诗人:
陆龟蒙(?- 约881),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晚唐文学家、农学家。举进士不第后隐居松江甫里,与皮日休并称“皮陆”。其诗多讽喻现实,《新沙》“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揭露赋税苛酷;《白莲》“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托物寄兴。散文《耒耜经》为现存最早农具专著,《野庙碑》则辛辣讽刺时政。诗风清峭疏淡,被列入《唐才子传》,鲁迅称其小品文“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在晚唐文坛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