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
这首诗作于北宋熙宁年间,当时王安石初任宰相,正值全面推行变法之际。该诗借春节佳节的民间风俗,巧妙地融入政治理想和改革愿望,表达了诗人对新政如春风般温暖人心的信念。诗中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有隐含的政治寓意,可谓“寓政于俗,托兴于事”,体现了王安石将个人志向融入时代洪流的独特笔法。
第一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爆竹声中告别了旧的一年,春风带着暖意吹入了屠苏酒中。
这一联描写除夕夜至元旦的传统习俗。“爆竹”象征驱邪送旧,“屠苏”是古人春节饮用的辟邪药酒。“春风送暖”本属自然景象,诗人却巧妙地将春风写作送入酒中的动态形象,使人仿佛感受到节日中的和煦气息和亲切温情。这一联以声音起势,以暖意应和,营造出一片欢乐祥和、欣欣向荣的节日氛围。
第二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朝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都用新的桃符更换旧的符条。
这一联写清晨景象,“曈曈日”指刚刚升起的太阳,其光芒温暖而柔和,象征新的一年开始,天地万象更新。末句写民间习俗“换桃符”,即贴门神、换春联,暗含革故鼎新之意。这里“新桃换旧符”不仅是生活图景,也象征着王安石新法取代旧政的政治主张,以民间细节寓含国家大事,既自然又深远。
整体赏析: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民间过年情景,实际上暗寓诗人政治理想的表达。首联写除夕到元旦的民俗活动,次联写节日清晨万象更新的生动画面,整首诗在动静结合中,渲染出一片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而在这祥和欢乐的外表之下,王安石寄托了他对改革大业的热情期待。新年象征着新的起点,屠苏酒象征着去病迎新,桃符更换象征着政治制度的变革,一切都在指向“除旧布新”的主题。全诗结构紧凑、语言平易、情感深沉,虽无一句直言变法,却字字暗藏锋芒,读来隽永无穷。
写作特点:
- 语言清新自然,白描入诗:
全诗不事雕饰,而是通过真实生活场景的简洁描写,展现出热烈、温暖、欢庆的节日氛围,语言清浅却意蕴深远。 - 借景抒怀,寓政于俗:
诗人巧妙地将改革理想藏入元日风俗图中,以“新桃换旧符”表达对推行新法、革除旧制的信心和期待,体现了王安石“寓志于民情”的艺术策略。 - 典型生活化素材,增强感染力:
“爆竹”“屠苏”“桃符”等词汇来自百姓生活,极具节日辨识度,使全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群众性,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 构思精巧,情理交融:
首联写夜,次联写朝,由时间过渡到空间,由声响过渡到视觉,由感官进入政治,形成完整有序、内在贯通的抒情逻辑。
启示:
这不仅是一首节令诗,更是一首寓意深远的政治抒怀之作。它启示我们,真正的改革不仅是政令之变,更应如春风一般深入人心。正如诗中所写,新桃代旧符是自然更替的象征,新生事物总是取代旧有秩序的规律之体现。这首诗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也表现出改革者在新年伊始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思想力量。
关于诗人: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作为"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文学创作同样彰显改革家的锐气与哲思。文章如《答司马谏议书》锋芒毕露,政论《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颠覆传统史观。诗歌尤见功力,早年《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尽显壮志,晚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是宋诗炼字典范。即便在词作中,《桂枝香》的怀古苍茫亦开苏辛先声。朱熹虽政见相左,仍叹服"荆公绝句妙天下",其《临川集》千余篇诗文,堪称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