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别离」
李白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赏析:
《远别离》这首诗作于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晚期,国家政局动荡,李白深感忧虑,尤其是对朝廷腐败、权臣李林甫、杨国忠的权倾朝野感到深深的不安。诗人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象,通过“古有皇英之二女”的故事,暗示当时政权的不稳与失衡,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政治局势的深刻反思。
第一段:“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远离,古时有皇英的二女,她们住在洞庭湖南,潇湘之滨。海水深渊万里,谁能不言离别的痛苦?
李白以娥皇、女英的离别悲剧为引,描绘了潇湘的自然景象。诗人以“海水直下万里深”作夸张的景象,象征离别的深远与沉重,激起读者的共鸣。潇湘作为离愁的代名词,成为情感的载体,唤起人们对失去亲人、亲故乡的痛苦感同身受。李白通过对这一悲剧的引述,隐含了对朝政动荡和社会动乱带来的情感上的“离苦”的忧虑,表达了对家国局势的深沉关怀。
第二段:“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日光惨淡,云层昏暗,猩猩在烟雾中啼叫,鬼怪在风雨中嚎叫。即使我说了什么,又能有什么帮助呢?
这一联通过描写阴沉、压抑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无力感。诗人用“日惨惨”“云冥冥”描绘出阴沉的气氛,仿佛自然界也因政局的动荡而失去了光明与希望。猩猩和鬼怪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自然的诡异感,也寓意着社会的动荡与不安。李白在此展示了内心的失望,表达了尽管自己对政局有所感慨,但无力改变现实,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愤懑。
第三段:“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尧舜曾将天下传给禹,君主失去忠臣,龙变成了鱼;权力落入不肖之臣,鼠变为猛虎。
这一联以历史故事警示世人,借尧、舜、禹的典故揭示君主失去忠臣的后果。尧舜禅让的故事传达了理想中的政治理顺和贤臣辅佐,但现实中,若权力落入不肖之臣,则如“龙为鱼”,比喻国家的衰弱。李白借用这一历史典故,表达对当时朝政腐败的强烈忧虑,警示君主若失去忠良之臣,国家便会陷入危机。
第四段:“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有说法认为,尧被囚禁,舜死于荒野。九疑山连绵不绝,重瞳的孤坟究竟在哪里?
通过对尧舜悲剧命运的提及,诗人强调了历史的无情与权力斗争的残酷。尧和舜虽然有伟大的政绩,但最终却因政局的动荡而遭遇悲惨结局。九疑山、重瞳孤坟的提及,既是对历史的引述,也是对未来命运的隐喻。李白通过这些历史遗迹的迷离与悲哀,揭示了国家政权更替的悲剧性,提醒人们历史的教训不可忘却。
第五段:“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帝王之子在绿竹林中哭泣,随风而去,再也不回来。哭声远远传去,直到看到苍梧深山。
这一联以帝子与二妃的离别悲剧为题,表现了离别的极致痛苦。诗人通过“泣”“恸哭”的词汇,极力渲染离愁的痛苦,苍梧山、湘水的断裂象征着不可弥补的离散。李白通过这种浓烈的悲剧色彩,传递出离别带来的深深伤痛,并借此反映对政治纷争与不公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的不安与担忧。
整体赏析:
全诗通过对古代帝王、臣子失权悲剧的回顾,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融合,借古讽今。李白通过娥皇、女英的离别故事,隐喻了唐代政权的动荡与腐败。在诗歌的抒情和议论中,诗人既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思考,又提出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忧虑。通过悲痛的离别景象与阴郁的自然环境,诗人表现出一种无奈、愤懑的情感,暗示了当时国家政治的危机。
写作特点:
李白在这首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寓言,通过对古代政治故事的引述,揭示了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带来的悲剧后果。诗中的自然景象与悲剧性事件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通过精致的描写和隐喻,诗人将个人的离愁与国家的政治困境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关怀。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不仅会带来社会动荡,还可能导致历史上无数悲剧的重演。李白通过历史的镜像警示我们,要保持警觉,关注政治局势的变化,以避免国家和个人陷入危机之中。同时,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也提醒我们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要有更多的反思与行动。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