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城南十六首 · 风折花枝」韩愈

you cheng nan shi liu shou · feng zhe hua zhi

「游城南十六首 · 风折花枝」
浮艳侵天难就看,清香扑地只遥闻。
春风也是多情思,故拣繁枝折赠君。

韩愈

赏析:

这首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之一,作于韩愈贬居阳山或潮州时期。这时他被贬外地,政治受挫,远离京都。城南郊游时,他借景寄情、咏物抒怀,诗意或清丽,或沉郁,显示出其仕途失意后的情感宣泄与哲理沉思。此篇通过春风折花、香远而不及的意象,寄托了韩愈对于人生无常、美好难留的感慨,也蕴藏着对怀才不遇或志未得伸之人事的隐喻。

第一联:“浮艳侵天难就看,清香扑地只遥闻。”
艳丽的花朵绚烂到几乎遮蔽天空,却难以靠近细赏;而那清雅的香气铺满地面,也只能远远闻到。
这一联描写花朵盛开的景象,既有视觉的“浮艳侵天”,也有嗅觉的“清香扑地”。诗人用“难就看”“只遥闻”表达出一种“看似近却远”的无奈之感,暗示眼前繁华难得亲近,令人既惊艳又惋惜。这种感受,正是他面对人生理想与现实距离时的真实写照。

第二联:“春风也是多情思,故拣繁枝折赠君。”
春风仿佛也有情思,特意挑选繁花之枝折下,赠与你。
此联化景为情,将自然拟人化,赋予春风“多情”的人格。它不忍让人只能远观美景,便主动“拣繁枝”相赠,表达了一种外力介入、助人得美的浪漫情怀。但反过来说,“风折花枝”本是自然之力摧花落枝之意,也可能暗含盛极而衰、好景难长的隐喻。故诗意双关,既有慰藉也有哀伤

整体赏析:

全诗表面写春日郊外花枝飘香、风折而赠的画面,实则寓意深远。诗人于流芳时节感叹美丽难得亲近,春风虽解意,却终是破坏与成全交织。诗中所描之“浮艳”“清香”皆为象征:可能指美景、理想、贤才,或仕途之遇,而“难就看”“只遥闻”则隐喻了才华虽在,却无法被世人所赏识。诗人将自然中偶然的一幕转化为对命运的沉思,于淡语中寄深情,于浅景中托大意,充分展现了韩愈以景寓理、寓情于物的诗学手法。

写作特点:

此诗的语言简练却富含哲思,意象设定极具象征性。通过“浮艳”“清香”“春风”等元素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拟人的自然图景,增强了诗意的感染力。全诗构图紧凑,仅四句便完成从写景到抒情、从外在观察到内在感悟的完整转换。尤其“春风折枝”这一动作既含温柔,也含暴力,体现韩愈诗风中独有的反讽与多义。他擅长以轻言隐重情,于一句之中藏人生悲喜,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学修养与人生体悟。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美好的事物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人生中许多理想与情感,也常常在接近之前便已飘忽不定。韩愈借春风折花之景表达出对失落、无常的洞察,也透出一种无奈中的温情与慰藉。他提醒我们,尽管人生难免与美好失之交臂,但仍可心怀“春风赠花”的善意,在破碎中寻得些许温柔与希望。

关于诗人:

Han Yu

韩愈(768 - 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贞元八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谥"文"。其文气势雄健,《师说》《原道》等确立儒家道统;诗歌奇崛险怪,《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开"以文为诗"之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写贬谪悲愤。提携孟郊、贾岛等,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诗文革故鼎新,影响深远,后世尊为"百代文宗"。

Total
0
Shares
Prev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韩愈
ti zhang shi yi lv she san yong liu hua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韩愈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韩愈 赏析:

Next
「南乡子 · 送述古」苏轼
nan xiang zi · song shu gu

「南乡子 · 送述古」苏轼

「南乡子 · 送述古」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