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曾巩

yong liu · zeng gong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春天,当时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政通人和,心情颇为舒展。曾巩素以政论文章著称,政见温和,支持改革,且对北宋的政治局势较为乐观。他在《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中曾言:“世世治安,三代所不及。”由此可见,他身在仕途时常怀忧民之思,对现实社会中的风尚尤为关切。《咏柳》正是他借春柳托意,写来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虽语涉自然景物,却实为寓意深刻的讽世之作。

第一联:“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纷乱的柳条尚未染上春天的浅黄,便倚仗着东风的吹拂张扬狂舞。
此联表面写早春柳枝凌乱、尚未完全转绿,实则寓意某些势力尚未成气候,却因借势上位而开始猖狂行事。“倚得东风”乃借势而妄为,“势便狂”是对这种行为的不屑与讥讽,蓄意铺垫下文。

第二联:“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它竟能将柳絮飞花遮蔽日月之光,殊不知天地间还将有清霜严寒来临。
后联寓意更为直接:表面描写柳絮飞扬遮天蔽日,实则喻指小人之徒仗势蒙蔽正道,欺世乱政。而“不知天地有清霜”则是对其终将败亡的警示,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正如霜降柳凋,邪不压正之意。

整体赏析:

曾巩的《咏柳》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讽世之作,借描写春柳“初萌即狂”,讽刺那些刚刚得势便目中无人的小人权臣。全诗仅四句,语意紧凑,内涵丰富,表层为咏物,骨子里却饱含锋芒。尤其“倚得东风势便狂”与“不知天地有清霜”两句,一扬一抑,一贬一警,体现出诗人冷静而犀利的现实观照。

全诗结构严谨、转折自然,从写景入手,再融入寓意,由盛而衰,由狂而警,既有文人讽刺现实的睿智,也有身处朝堂却不阿附权贵的刚正气节。这种将物象与人性结合、借自然写社会的表达方式,是曾巩诗作中较为少见而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写作特点:

  • 借景喻人,讽刺入骨。 借柳树春初逞狂之态,比拟小人初得权位的猖獗行为,寓讽于咏,入木三分。
  • 对仗工整,语言含蓄。 全诗四句对仗严整,文气浑然一体;尤其“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两句,既有形象描绘,也有哲理意味。
  • 结尾警句,警醒有力。 “不知天地有清霜”为全诗画龙点睛之笔,意在警告小人终难逃天理报应,振聋发聩,警策人心。

启示:

这不仅是诗人写景抒怀的作品,更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政治讽刺诗。它启发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借势而狂、以假乱真者终将为“清霜”所制,只有脚踏实地、坚守本心者,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应警觉于权力的诱惑与狂妄的膨胀,更应持有对正义与清明的坚守。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深刻的洞察力,是典范的“以物寓理、托物言志”之作。

关于诗人:

Zeng Gong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Total
0
Shares
Prev
曾巩
Zeng Gong

曾巩

曾巩(1019 -

Next
「城南二首 · 其一」曾巩
cheng nan er shou i

「城南二首 · 其一」曾巩

「城南二首 · 其一」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曾巩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