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刘方平

xin chun · liu fang ping

「新春」
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
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
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
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

刘方平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方平描写早春生活气息的作品。刘方平仕途不得志,常以自然景色、四时风物和闺情生活为题,创作了不少生动小诗。本篇以新春时节为背景,通过女子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示春天到来的清新氛围与闺阁生活的细致描摹。诗中兼有景物、人物与情感,既体现出唐代市井、闺情诗的风格,又寄寓了时光流转中生活如常的感慨。

第一联:“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
南边的田陌已经有了早春的风意,东方邻家的窗棂映照着斜斜晨光。
写春晨之景,点出时间与气候。春风早起,带来生命萌发的气息;曙色斜照,勾勒出晨曦中的宁静。环境氛围明快而清丽,为下文的生活场景铺垫基调。

第二联:“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
一朵花在楚地开放,一双燕子飞入富贵人家。
以花与燕点出春天的典型意象。花开象征生机,燕归象征春意与团圆。“楚国”“卢家”的点缀不仅增加地域感与典雅氛围,也暗示了春日里的富贵气象与热闹生机。

第三联:“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
睡醒后梳理起高耸如云的发髻,妆饰完毕便登上锦饰华丽的车子。
转入对女子生活的刻画。这里的女子动作优雅、生活富足,形象呼之欲出。“云髻”“锦车”突出了唐代审美中华丽精致的一面,也折射出新春时节的节庆氛围。

第四联:“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
谁能想到如今和往昔一样,我还要去越溪边洗纱。
尾联由闺阁华丽的描写转向日常劳作,形成对比。华车云髻与浣纱劳动的对照,既体现女子生活中的双重角色,也暗含时光不改、生活延续的意味。结尾的“越溪纱”典雅含蓄,使诗意悠远。

整体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来临时的景物与生活。前两联通过春风、曙色、花开、燕归,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氛围;后两联转写女子的梳妆与出行,再落到浣纱劳作的日常,完成了由景入人、由华丽到质朴的层层递进。

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描绘细致入微。诗人不仅展现了春晨的明丽,还塑造了一个勤劳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女性形象,既有闺阁的雅致,又有劳动的真实。这种美与劳的统一,体现了刘方平诗歌中常见的清丽婉约与接地气的特征。

写作特点:

  • 景人交融:以春晨景象引出女子生活,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自然融合。
  • 层次递进:由春风曙光写景,再到花燕生机,再转入人物梳妆、出行,最后落到浣纱日常,结构紧凑。
  • 用典点缀:“楚国”“卢家”“越溪纱”增添了文化典雅感,使生活场景更具诗意。
  • 对比手法:华丽的“云髻”“锦车”与质朴的“浣纱”形成对照,凸显生活的多重面向。
  • 语言清新婉约:简洁自然的用词中含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诗风明快而不失典雅。

启示:

这不仅是一首描写春景与女子生活的小诗,更传达了人生如常、四时轮转的哲理。诗中女子虽有锦车华饰,却依然亲近劳作;春风花燕虽美,却终要回归日常。这启示我们:美好的时节固然值得欣赏,但生活的根基在于平凡与真实。诗人借此提醒人们珍惜时光,享受自然与人世的美好,同时不忘回归生活的本真与质朴。

关于诗人:

Liu Fangping

刘方平(约742 - 约785),字方平,河南洛阳人。盛唐至中唐之际的隐逸诗人、画家,以其清丽婉约、善写闺怨与月夜的诗风独树一帜。虽存诗仅二十六首于《全唐诗》,却凭《月夜》《春怨》等作跻身唐诗经典殿堂,被誉为“盛唐之清音,中唐之先声”。其诗融齐梁清丽与禅宗空寂于一炉,对后世婉约词风及日本王朝女流文学皆有深远影响。

Total
0
Shares
Prev
「栖乌曲二首 · 其二」刘方平
qi wu qu er shou ii

「栖乌曲二首 · 其二」刘方平

「栖乌曲二首 · 其二」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门前月色映横塘,感郎中夜渡潇湘。 刘方平 赏析:

Next
虞世南
Yu Shinan

虞世南

虞世南(558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