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曾巩

xi yu · zeng gong

「喜雨」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
桑问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果满篝。

曾巩

赏析:

这首《喜雨》作于曾巩仕宦地方期间,具体时间不详,但大致在其为地方官时。彼时他一方面自觉“偶徇一官偷禄”,并未有大展所志之机,一方面又心系百姓,关切民生疾苦。诗中借喜雨之事,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丰年喜兆的欢欣。全诗借“雨”起兴,寓“忧”寄“喜”,兼有政治关怀与诗意描绘,语言质朴而意境厚重。

第一联:“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
偶然应承一职,混迹仕途领取俸禄,却早已将千里百姓的忧患放在心头。
此联自我反省开篇,“偷禄计”表现诗人对自身仕宦处境的警醒,“长人忧”则点出忧国忧民之志,言辞谦卑,情感沉重。

第二联:“桑问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走访桑农,蚕儿刚开始结茧;田陇之上,农夫正挥镰收割秋麦。
这一联以两幅农事图景串联而成,既表现农村劳作的季节节律,也流露出诗人对农人辛劳与收成的关切之情,是典型的“以政为诗”。

第三联:“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更令人喜悦的是北方风雷骤起,立刻催动云雨从神池奔涌而来。
转折入“喜雨”正题,以“风雷”“灵湫”(神池,古代神话中主雨之所)营造神圣庄严气象,寓神灵助农、天人感应之意,也隐含对国家风调雨顺的期盼。

第四联:“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果满篝。”
从今往后,五谷丰收将不再只是虚空祈愿,终将看到贫苦之人篓中装满丰果。
收束全诗,点出“喜雨”真正意义——不为文人观赏,而为百姓实利。结句含温暖希望,亦是曾巩为政之心的真实写照。

整体赏析:

虽是题咏“雨”,却不仅限于自然抒怀,而以政治现实和百姓生计为出发点。开篇“偶徇一官”显示诗人对自身仕途的反思与自警,其后以农事之描写切入民生,再以风雷云雨描绘天意助时,最后归于“菽粟果篝”,回到百姓温饱。这种层层推进、由己及人、由天及地的结构,使得整首诗情理兼具、气势沉稳。

语言方面,诗句朴实无华却意蕴深长,显示出曾巩一贯的“平淡中见筋骨”的风格。尤其“桑问举箔”“麦已秋”等词语既有实景,又富文化意涵,体现出其深厚的儒家背景和田园关怀。

写作特点:

  • 政忧民情相贯通:
    以仕者之身忧百姓疾苦,将为政与诗情结合,体现宋代士大夫诗风的核心特点。
  • 现实主义精神浓厚:
    不沉溺风花雪月,不空谈天道性理,而是将目光投向“瓯窭满篝”的真实世界,表现出“文以载道”的担当意识。
  • 意象节序分明、气势递进有致:
    全诗结构紧凑,从官身—农事—自然—百姓,逐层铺展,逻辑清晰,情感自然递进。

启示:

这不仅仅是一首抒发自然之喜的咏物诗,更是一首寄托理想政治情怀的民生之诗。在当今社会,它提醒我们:真正有价值的政绩,不是华美的口号,而是让百姓“果满篝”、食无忧的实际成果。诗中所流露出的那份“忧以民为本,喜以民为安”的情怀,正是文人士大夫应有的初心与志节。

关于诗人:

Zeng Gong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Total
0
Shares
Prev
「江湖」曾巩
jiang hu

「江湖」曾巩

「江湖」江湖俗畏远,幽好自相宜。沦迹异惊众,辞嚣如避时。优游可以学,薇蕨易为私。胡然弃回櫂,霜雪有驱驰。 曾巩 赏析:

Next
「水香亭」曾巩
shui xiang ting

「水香亭」曾巩

「水香亭」临池飞构郁岧巉,櫺槛无风影自摇。群玉过林抽翠竹,双虹垂岸跨平桥。烦依美藻鱼争饵,清见寒沙水满桡。莫问荷花开几曲,但知行处异香飘。 曾巩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