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 渺渺风吹月上」
渺渺风吹月上,濛濛雾挟霜回。
百年心事老相催。人在夕阳落外。有梦常嫌去远,无书可恨来迟。
吕本中
一杯浊酒两篇诗。小槛黄花共醉。
赏析:
写这首作品时吕本中正历经流亡、仕途沉浮,心境沉郁,对人生无常与时光流逝有着深切的感受。这首词作于其年老之际,借写风月雾霜的秋夜景象,融入人生感悟,既有对往昔岁月的回望,也有对身处晚景的慨叹,更寄托了对理想与真情的追求与珍惜。
上阕:“渺渺风吹月上,濛濛雾挟霜回。”
渺渺夜风吹送着月亮升起,迷蒙的雾气裹挟着寒霜缓缓回旋。
开篇以清冷空灵的景象入词,“渺渺”“濛濛”叠词描绘了广阔而朦胧的秋夜景色,既是自然之景,也是人生的象征。风吹月上,雾挟霜回,仿佛时光推移、四季轮回,暗寓生命与历史的流转不息。
“百年心事老相催。人在夕阳落外。”
百年心事,总被岁月催老;人已立在夕阳的余辉之外。
这里的“百年心事”涵盖一生的理想与抱负,而“老相催”揭示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夕阳落外”不仅是时间上的晚境,也是精神上的迟暮之感,暗含宋代士人身处乱世的惆怅。
下阕:“有梦常嫌去远,无书可恨来迟。”
有梦时常嫌它太过遥远,没有书信则怨恨它来得迟缓。
以对仗句道出人生的两种境遇: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以及音信不通带来的孤寂与焦虑。“有”与“无”“去”与“来”“嫌”与“恨”的反差,将人生的失落与无奈凝缩在短短十二字中,意味深长。
“一杯浊酒两篇诗。小槛黄花共醉。”
斟一杯浊酒,写两首诗,在小小的栏槛边与黄花同醉。
结尾由沉郁转为自遣,以酒与诗相伴,菊花作陪,虽有自我排解的意味,但依然透出孤寂。黄花为重阳佳节象征,也暗示着词人正值晚年,如菊之傲寒而不改其色。
整体赏析:
全词以秋夜风月霜景为引,借景抒发人生慨叹。上阕写景寓情,将风、月、雾、霜交织成一幅清冷的画卷,并以“夕阳”引出晚境之感。下阕转入内心感受,既有对理想难及、音信难通的失落,也有以酒诗与黄花排遣愁绪的自我安慰。全词情感沉郁而不失温暖,语言质朴却内涵深厚,将宋代士人晚境中的孤高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中“夕阳”意象尤为耐人寻味,它既是时间流逝的标记,也是生命即将黄昏的象征,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同属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具情感浓度的意象群,体现了诗词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意蕴。
写作特点:
- 以景寓情,虚实相生
景物清冷空灵,情感厚重深挚,自然与人生相互映照。 - 用意象承载哲思
风、月、雾、霜、夕阳、黄花等意象交织出时间与生命的主题。 - 语言质朴而含蓄
全词无华丽辞藻,却有深刻人生哲理,读来隽永悠长。 - 结构紧凑,层层递进
上阕由景入情,下阕由情入理,再以酒诗黄花收束,情绪有起伏、有回落。
启示:
这首词提醒人们正视时光流逝与生命无常。理想或许遥远,音信或许迟来,但生活中依然可以有诗有酒,有花有月,保持心灵的温度与生命的尊严。面对晚境与孤独,不必沉溺于哀伤,而应学会在清冷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光与暖——如同黄花傲霜,虽近暮秋,仍自芳华。
关于诗人:
吕本中(1084 - 1145),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和理学家。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家,他提出"活法"说,主张在遵循法度的基础上追求自然变化。其诗作《东莱诗集》存诗1270余首,《春日即事》"病起多情白日迟"展现圆融自然的风格,《兵乱后杂诗》则真实记录了靖康之变的时代苦难。所编《江西诗社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对宋代诗学理论影响深远。刘克庄评其诗"流转圆美如弹丸",在江西诗派向中兴四大家过渡中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