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望」
曾巩
蛮荆人事几推移,旧国兴亡欲问谁。
郑袖风流今已尽,屈原辞赋世空悲。
深山大泽成千古,暮雨朝云又一时。
落日西楼凭槛久,闲愁唯有此心知。
赏析:
这首诗写于北宋中期,曾巩作为宋代著名的文人和政治家,经历了多次仕途起伏。他在官场上较为清正廉明,注重治政和文化修养,但对国家兴亡和历史变迁有深刻体悟。诗中的“蛮荆人事”、“旧国兴亡”反映了他对历史兴衰的关注与感叹。诗人通过回望历史上的楚国名士郑袖、屈原,寄托自己对政治得失、家国兴衰的深切忧思。此时的曾巩,正处于人生晚期,感慨时光流逝,社会变迁,内心充满了复杂的历史情怀与个人感慨。
第一联:“蛮荆人事几推移,旧国兴亡欲问谁。”
荆楚之地,世事几经变迁;往昔的国家兴亡,如今还能问谁来解释?
开篇两句即发思古之幽情,诗人登楼遥望蛮荆旧地,想起往昔楚国的繁华与衰败,人事如烟,令人茫然无所托问,满含感喟。
第二联:“郑袖风流今已尽,屈原辞赋世空悲。”
郑袖的风流已随风而逝,屈原的辞赋也只留下徒然的悲怆。
这一联将昔日楚国人物郑袖与屈原并提,一为艳丽之象征,一为忠贞之代表。前者喻荣华难久,后者写理想不遇,两者皆寄托诗人对逝者如斯的叹息。
第三联:“深山大泽成千古,暮雨朝云又一时。”
深山大泽亘古不变,暮雨朝云却只是瞬间即逝的风景。
此联以自然对比人生:山川永恒,风云瞬灭。既是人生苦短之慨,又寄寓哲思:变化无常的是人事,恒久长存的是大自然。
第四联:“落日西楼凭槛久,闲愁唯有此心知。”
在西楼上凭栏凝望良久,满腹闲愁,唯有自己内心知晓。
结尾二句抒写诗人此刻的心境,夕阳西下,身在孤楼,独自沉思,满怀忧愁而无人与共,结句“唯有此心知”极具张力,静中见深情,哀而不伤。
诗中不仅抒发了对古人、古国的缅怀,更流露出对自身遭际与时代的感慨。曾巩虽仕途尚称通达,却仍有理想不得伸展的郁结。他所表达的“闲愁”,实为士人的忧国之思、人事之叹,意蕴深远,含蓄动人。
整体赏析:
全诗以登楼远眺为契机,由“望”而“怀”,由“怀”而“悟”。首联放眼荆楚旧土,借历史沧桑点出“人事几推移”的主题;颔联以郑袖、屈原一艳一忠的典故,暗示盛衰成败总关情;颈联转而写景,“深山大泽”与“暮雨朝云”形成恒久与瞬息的对照,深化了“兴亡”之感;尾联收束于“落日西楼”一隅,以静观自省写尽世事阑珊后的孤怀。诗歌层层递进、由宏入微,既有历史的纵深,又不乏个人的细腻体味;既饱含家国之忧,又透露人生无常之叹。章法整饬而意脉流动,虚实相生而情景交融,展现了曾巩晚年沉郁中见旷达、感时中见自适的艺术风格。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怀古寄慨
诗人善于借眼前之景引出心中之情,以古代人物与自然景色构建出时间与空间的交错,形成强烈的对比。 - 用典自然,言外有意
郑袖、屈原皆为楚地历史人物,用典不为炫博,而为情感服务,使诗歌内容更具历史厚度与情感深度。 - 对仗工稳,语句凝练
诗中对仗工整,语言凝练,尤其“深山大泽”对“暮雨朝云”,一古一今、一恒一瞬,哲理蕴于景中,情感寄于物象。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人世无常,时光易逝,美好终将凋谢,而自然长在、山河不变。诗人对郑袖风流之消逝与屈原辞赋之空悲,既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现实的映照。我们应珍惜当下,正视短暂人生中的情感与责任,保持一颗沉静而明晰的心,即便身处孤独,也能于万物变幻中寻得安宁与觉悟。
关于诗人: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