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妓」刘方平

tong que ji

「铜雀妓」
遗令奉君王,嚬蛾强一妆。
岁移陵树色,恩在舞衣香。
玉座生秋气,铜台下夕阳。
泪痕沾井干,舞袖为谁长。

刘方平

赏析:

《铜雀妓》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题旨取自汉魏之际的历史传说。相传魏文帝曹丕令铜雀台歌妓守护曹操陵墓,世人常以“铜雀妓”指代失宠的宫人或伶妓。诗人借此意象,不仅描绘昔日宠妃在陵台守望、红颜凋零的哀怨场景,更寄托了对繁华易散、盛宠难久的深切感慨。唐代社会风气奢靡,宫闱内苑中类似命运的女子并不罕见,这首诗实则是诗人透过历史题材,对现实人生进行的寓言式反思。

第一联:“遗令奉君王,嚬蛾强一妆。”
遵循遗令仍要奉侍君王,蹙着娥眉勉强装饰容颜。
写铜雀妓失宠后依旧被迫奉命侍奉,纵然心中满是怨苦,却只能强颜粉饰。一个“强”字,极尽无奈之意,突出了她表情与内心的强烈反差。

第二联:“岁移陵树色,恩在舞衣香。”
岁月推移,陵树颜色已然变换,往日的恩宠仿佛只剩舞衣余香。
这一联由外景转内情。陵树的变色象征时间流逝,舞衣的香气却已化作记忆中的幻影。昔日荣耀只余香痕,反衬出恩宠消逝后的凄凉。

第三联:“玉座生秋气,铜台下夕阳。”
往日玉座之上曾有欢情,如今只剩肃杀秋气;铜雀台下,唯见夕阳斜照。
这一联进一步烘托萧瑟氛围。玉座不再华丽,反而生出寒意;铜台不再辉煌,只有夕阳沉落。繁华与衰败的强烈对比,映照人事无常。

第四联:“泪痕沾井干,舞袖为谁长。”
泪痕沾湿枯井的井栏,舞袖空自飘摇,又是为谁而舞?
结尾以动作和疑问收束。泪痕与舞袖并置:泪是悲情的凝固,舞是昔日的欢娱,如今却成了荒凉的反讽。末句以设问的方式,深化了全诗的苍凉意味。

整体赏析:

这首作品以铜雀台歌妓的口吻,展现了由盛宠到遗弃的巨大落差。全诗从“强妆”的勉强开篇,到“泪痕”的终局,层层递进,情感由无奈到悲怆,画面由奢华到萧条,最后以疑问收束,余音袅袅。

这不仅是闺怨诗,更是兴亡诗。它提醒读者:无论是个人的荣宠,还是帝国的繁华,都如花似梦,转瞬即逝。刘方平以“铜雀妓”的历史形象,折射出唐代宫闱女子的哀怨命运,同时也暗寓对盛唐风华终将消逝的感慨。

写作特点:

  • 借古抒怀,寓意深远
    借铜雀妓的历史传说,既写闺怨,也写人世无常,扩大了主题内涵。
  • 以对比见深意
    昔日玉座与今日夕阳,舞衣香气与泪痕井干,繁华与衰败形成强烈反差,强化悲剧效果。
  • 语言凝练,意象鲜明
    “强一妆”“舞衣香”“夕阳”“泪痕”等意象生动传神,直击读者心弦。
  • 情景交织,层层递进
    由勉强装饰,到回忆恩宠,再到衰败景象,最后以泪舞结尾,形成完整的叙事与情感递进。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无论是红颜之宠还是权势之荣,皆如镜花水月,难以恒久。诗中“岁移陵树色,恩在舞衣香”的感慨,不仅关乎女性命运,也揭示了世事繁华的虚幻与易逝。在现实中,它提醒人们要看破功名富贵的无常,不沉溺于一时的宠幸或盛景,而应追求更为持久的人生价值与精神寄托。

关于诗人:

Liu Fangping

刘方平(约742 - 约785),字方平,河南洛阳人。盛唐至中唐之际的隐逸诗人、画家,以其清丽婉约、善写闺怨与月夜的诗风独树一帜。虽存诗仅二十六首于《全唐诗》,却凭《月夜》《春怨》等作跻身唐诗经典殿堂,被誉为“盛唐之清音,中唐之先声”。其诗融齐梁清丽与禅宗空寂于一炉,对后世婉约词风及日本王朝女流文学皆有深远影响。

Total
0
Shares
Prev
「拟娼楼节怨」刘方平
ni chang lou jie yuan

「拟娼楼节怨」刘方平

「拟娼楼节怨」上苑离离莺度,昆明幂幂蒲生。时光春华可惜,何须对镜含情。 刘方平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