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栖霞寺」綦毋潜

ti qi xi si

「题栖霞寺」
南山势回合,灵境依此住。
殿转云崖阴,僧探石泉度。
龙蛇争翕习,神鬼皆密护。
万壑奔道场,群峰向双树。
天花飞不著,水月白成路。
今日观身我,归心复何处。

綦毋潜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烽火连天,生灵涂炭。綦毋潜时年已近晚境,为避战乱南游,途经金陵(今南京)栖霞山,在栖霞寺小住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置身于静谧幽深、庄严神秘的山中佛寺之境,既被自然奇景与宗教氛围所感染,也对当时天下动荡、身世无归的处境有所感慨。此诗以山川景物起兴,融佛教意象与宇宙哲思为一体,寄托了诗人避世归心的复杂心绪,是一首景、情、理三者交融的山寺题咏诗。

第一联:“南山势回合,灵境依此住。”
南山山势回旋交合,神圣的道场正倚于此处而安居。
诗人以开阔视角描绘栖霞山的宏大格局,南山之势若龙盘虎踞,“回合”既指山形曲折回绕,也暗示佛法所依的天地气脉之所在。所谓“灵境”,是指佛门净地,诗人开篇便将栖霞寺设定为超然尘世之外的圣地,意在营造肃穆、神秘的氛围。

第二联:“殿转云崖阴,僧探石泉度。”
殿宇依山势而建,隐没于云崖阴影之下;僧人探寻石泉,踏水而行,穿梭其间。
这一联从动静结合的视角描绘栖霞寺的深幽景致,佛殿依山造势,仿佛藏于云烟崖壑之间,而僧人行走于泉石之间,展现出修行生活的日常与自然的深度融合。诗中“探”与“度”,赋予画面灵动之感,人与自然、人与佛道的和谐共生悄然流露。

第三联:“龙蛇争翕习,神鬼皆密护。”
山中灵异之气交汇如龙蛇盘旋,神灵与鬼魅亦共同守护此地。
此联转而描绘寺庙所处的灵气之境,龙蛇象征天地精气之交融,“翕习”一词含摄动势之变,既写自然之灵奇,也暗含佛理中阴阳相应、生灭循环的哲思。“神鬼密护”更增添神秘氛围,表现出寺庙为诸天护法所守护之地,强调佛法庄严与不可侵犯的神圣性。

第四联:“万壑奔道场,群峰向双树。”
万条山壑如水流般朝向佛门道场,座座山峰皆仰望那两株菩提圣树。
“道场”乃修行处所,“双树”典出佛陀入灭时的娑罗双树,此句以夸张手法象征天地万象皆归于佛门、归于法性,呈现宇宙朝圣的壮阔画面。诗人通过自然万象的“归向”,暗含佛法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理念。

第五联:“天花飞不著,水月白成路。”
天花虽飞却落不到地面,水中月光映照,仿佛化作一条洁白之道。
此联用极具禅意的意象写出超凡脱俗的景象。“天花”出自佛经,常象征佛法显现时天女散花,这里却“不著”,象征世间诸相皆空,亦无可得。“水月”比喻虚幻不实,但其“白成路”又引导修行之道,诗人将幻与真、空与有巧妙结合,表现佛理中“即空即有”的核心思想。

第六联:“今日观身我,归心复何处。”
此刻我自省观身,内心渴望归隐,却不知应归于何方。
收尾两句直抒胸臆,将前文景象、佛理、修行、神秘的氛围转化为内在精神的审视。“观身我”源自佛教“观身不净”,此处意在表达对世事的无常感悟。而“归心何处”一句更显诗人身处乱世中迷惘无依的心境,表露出强烈的归隐之愿,却无真正安顿之处。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集山水写景、佛理禅思、身世感怀于一体的诗作。诗人身处乱世之中,心灵渴望归依,在栖霞寺的山林幽境与佛门清净中,获得短暂宁静与精神慰藉。全诗以画面起伏、气势连贯,将栖霞寺描绘成尘世之外的净土,不仅表现出寺庙的庄严与美丽,也暗含佛法的深奥玄远。诗的后两句则将个人生命状态与大环境相联系,表达出对人生归属的困惑与无奈,是一种从景入禅、由禅观我、由我返世的诗意旅程。诗中境与情的结合,使其既具审美价值,又富哲理启发。

写作特点:

此诗结构宏阔,用典精巧,借助宗教意象与山林胜景相结合的方式,塑造出栖霞寺既神圣又超然的意境。语言上,诗人大量使用佛教术语(如“道场”“法性”“天花”“双树”),融入诗中自然景观描写,增强宗教氛围的沉浸感;而“天花飞不著”“水月白成路”等富于想象的句子,展现出诗人哲理思辨与艺术表现力的结合。诗风既庄严肃穆,又空灵悠远,典型地体现出綦毋潜善于将山水、宗教、人生思索融合于诗歌之中的艺术风格。

启示:

这首作品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佛教修行之地的赞美,更反映出一个在战乱年代中饱经忧患之士对心灵归处的追问。诗中“归心何处”的疑问,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思索,也代表了整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仕子对理想、信仰与现实的深度纠结。整首诗引导读者思考人在乱世中的安身立命之道,以及如何在外部动荡中保持内心的安宁。透过栖霞寺的灵境,綦毋潜提醒我们:精神的栖居之所,往往远比物质的避难之地更为重要。

关于诗人:

Qiwu Qian

綦毋潜(QíWú Qián 692年 - 约755年),字孝通,号烟波钓徒,虔州(今江西赣州)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曾任右拾遗、著作郎等职,后归隐江南。其诗以描写隐逸生活和自然山水见长,风格清幽淡远,与王维、孟浩然等交游唱和。《全唐诗》收录其诗26首,代表作《春泛若耶溪》中"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等句,以空灵笔法勾勒出江南月夜的静谧之美。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善写方外之情,趣远心静",在盛唐山水诗派中独树一帜,对后世禅意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Total
0
Shares
Prev
「宿太平观」綦毋潜
su tai ping guan

「宿太平观」綦毋潜

「宿太平观」夕到玉京寝,窅冥云汉低。魂交仙室蝶,曙听羽人鸡。滴沥花上露,清泠松下谿。明当访真隐,挥手入无倪。 綦毋潜 赏析:

Next
「题招隐寺绚公房」綦毋潜
ti zhao yin si xuan gong fang

「题招隐寺绚公房」綦毋潜

「题招隐寺绚公房」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徒知燕坐处,不见有为心。兰若门对壑,田家路隔林。还言证法性,归去比黄金。 綦毋潜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