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 雪似梅花」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吕本中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赏析:
这首词写于南宋时期,吕本中以构思精巧、词浅意深著称。本词借梅怀人、以雪映花,借景触情,借月为证,写探梅时节由景生出的别恨与悔恨。全词上阕设悬、含蓄引发遐想;下阕揭情、直抒离恨;结构紧密、意趣含蓄,末句点题而有余韵。
上阕:“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这雪像梅花一样洁白,那梅花又像雪一般晶莹。无论是相似,还是不同,都是绝妙非凡的景致。只是这份美景偏偏撩动我的心绪,惹得心中烦扰——那恼人的滋味,谁能懂?你若要知道,就去问问南楼上的明月吧,它曾见证一切。
上阕以“似”与“不似”并列起兴:色与形的相近(“似”),与香与神的差别(“不似”),共同构成一种“奇绝”的审美体验。作者不直接道明内心缘由,而以“恼人风味”含蓄揭示情绪的撩动,并借“请君问取南楼月”留出悬念,让月光成为记忆与情感的替身与见证。此处的写法既在描绘一处自然奇观,又在以景造境,诱导读者进入词人的回忆与心绪。
下阕:“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记得去年梅开时节,我曾与你同赴探梅;如今年老,往事成了无人再提的旧事。我曾为谁醉倒,又为谁而醒?直到今日,我仍怨恨当年那样轻易地别离。
下阕揭开上阕的悬念:原来那“恼人风味”系由去年的探梅往事所致——当时的同赏、共醉,已成今时无人可说的回忆。句中“老来旧事无人说”表现光阴流逝与知音难觅,“为谁醉倒为谁醒”以反复问句加深情感的执著与迷惘,末句“到今犹恨轻离别”作全词的点睛之笔,将所有景象与心绪归结为对过往草率离别的悔恨,使情感由含蓄走向明白而沉重。
整体赏析:
全词以梅与雪的微妙视觉/嗅觉对比起兴,先以景设疑、以月留证,后以往事释情、以悔结尾,形成“先景后情、先悬后明”的结构美。上阕的朦胧美与下阕的直陈悔意相互映衬:景物既是眼前可赏之物,又承载着私人回忆;明月既为自然光景,又成为情感的见证者。吕本中善于在浅白的言辞下铺设深情与回忆,使整首词既可作清丽景语的品读,也可作离愁悔恨的抒情读本,含蓄而有力度。
写作特点:
- 意象新颖,巧妙对比
词中以“雪似梅花,梅花似雪”构建独特意境,既表现出两者相似的纯洁与美丽,又突出其“似”和“不似”的微妙差别,形成视觉与感官上的对比,增添了意境的层次感与诗意的朦胧感。 -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吕本中善于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内心情感,本词借梅花与雪的寒冷清洁,折射出离别的忧愁与相思的苦涩,实现景与情的高度融合,令情感更加真切动人。 - 结构紧凑,节奏明快
词作上下阕结构分明,情感递进自然。上阕通过含蓄的描写和疑问引发遐想,下阕则转入深切的怀旧与悔恨,使情绪张弛有度,层层递进,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 语言朦胧,意蕴丰富
全词语言简洁,但意味深长。用词多含蓄隐晦,如“恼人风味阿谁知”表达情感的复杂与难言,营造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感,既引人遐思又耐人寻味。 - 情感真挚,内敛含蓄
吕本中不以直白言说别恨,而是通过对景的描绘和情感的暗示,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悔意,使得离愁别绪既深刻又含蓄,避免了情感的矫揉造作,更显真挚动人。
启示:
这首词告诉我们,文学创作中意象的巧妙组合能够深化主题,丰富情感表达。吕本中通过自然界中相似却又不同的雪与梅,展现人生中看似相近却本质迥异的情感体验,提示读者细细体味生活中的细微差别与复杂情感。词作也提醒我们,许多情感往往是难以言说的复杂混合体,正如“恼人风味”一般,只有静心去感受和体会,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它鼓励我们在面对离别与遗憾时,不必急于诉说或排解,而是允许自己在朦胧与矛盾中慢慢沉淀,体会那份含蓄而真切的美。
在快节奏、浮躁的现代生活中,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提醒我们珍视内心的细腻感受与情绪变化,懂得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从容。
关于诗人:
吕本中(1084 - 1145),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和理学家。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家,他提出"活法"说,主张在遵循法度的基础上追求自然变化。其诗作《东莱诗集》存诗1270余首,《春日即事》"病起多情白日迟"展现圆融自然的风格,《兵乱后杂诗》则真实记录了靖康之变的时代苦难。所编《江西诗社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对宋代诗学理论影响深远。刘克庄评其诗"流转圆美如弹丸",在江西诗派向中兴四大家过渡中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