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 燎沉香」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周邦彦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赏析:
这首词作于北宋元丰六年至元祐元年(公元1083—1086年)之间,当时周邦彦正客居京师汴京,供职于太学,虽有才名却尚未施展抱负,屡怀乡关之思。此词正是在这样的人生阶段写成,词人借夏日荷塘之景,引发故乡之梦,抒发远游羁旅、怀才不遇的幽怨与对江南故地的绵绵眷恋。
第一段:“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焚起沉香以驱除潮湿暑气,鸟雀在晨曦中啼鸣,好像在叫唤晴天,还悄悄地来到屋檐下喃喃细语。
起句写人静室焚香,以清凉对抗炎热,透露出一份闲适清幽。随后引入鸟雀呼晴、窥檐的动景,既表天气由雨转晴,也带出生活气息。
第二段:“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荷叶上初升的阳光正晒干昨夜的雨滴,水面澄澈圆润,一朵朵荷花随风轻轻挺立。
描绘夏日清晨荷塘景致,重点在“风荷举”三字,写出荷花轻盈起舞之态,境界澄澈优美,亦为全词写景高潮。
第三段:“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故乡遥远,不知何日才能回去?家在吴地,却久客于汴京。
由景入情,直抒思乡之怀。吴门与长安为借指,真实地点是江南的钱塘与北宋都城汴京,表达身心分离、远客京师的愁绪。
第四段:“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五月江南的渔翁,是否会想起我?我在梦中乘着轻舟,驶入荷花满塘的水面。
将思念具体化,不直接写“我想故乡”,而转写“故人是否忆我”,情感更显含蓄而深沉。结句以梦归江南作结,虚实交错,余韵悠长。
整体赏析:
全词以夏日焚香、风荷晨景为引,通过对荷花、鸟鸣、晴光等细节的描写,层层展开思乡之情。上阕以自然景物为主,构图精致,色彩明丽,既有炎夏湿热的气息,又有晨风荷动的清爽,渲染出一种恬淡幽清的氛围。下阕则由景转情,从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情:先是直抒乡思,再引发归梦,结尾以“梦入芙蓉浦”作收,虚实相间,余韵悠长,整首词宛如一幅清晨荷塘图,又如一场清梦乡思曲。
周邦彦素以典雅精致著称,但此词却一改惯常风格,清疏淡雅,不尚雕琢,显得自然天成。尤其在描绘荷塘时,或写荷叶“清圆”,或写荷花“风举”,皆能得物之神理,情与景交融无痕,体现了其词艺中罕见的白描之美。全词虽无一字直言“愁”,却处处含“愁”,是真正“清真”词风中一首轻灵婉转的代表作。
写作特点:
- 清疏淡远,白描写景
此词不同于周邦彦一贯的富丽风格,采用白描手法写夏日清晨,荷塘细节如在眼前,清疏自然,堪称其词中少见的写景佳作。 - 融景入情,虚实结合
由“风荷”入梦、“渔郎”相忆,将自然景物与思乡之情交织,使真情蕴于景中,收结处以梦入芙蓉浦,将虚幻与现实并行,柔婉而深远。 - 层次分明,音节清婉
上下两片结构清晰,从室内焚香入手,过渡到庭外池荷,再转入乡思与归梦,音调婉转流丽,节奏有致,展现高超的词章功力。
启示:
这首词借夏日荷塘之景,道出了久居他乡、不得归家的文人之苦,也反映出人在盛景中常常更易思乡怀旧的心理状态。它启示我们:即使身处现实的羁旅与不得志之中,也可于清梦与自然中寄托情思、寻求慰藉。在纷扰的世间,若能如词人般于细微之景中发现诗意,于梦境中保留心灵的归属之地,也是一种独特的生命智慧与情感温度。
关于诗人:
周邦彦(1056 - 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北宋婉约词集大成者。元丰初为太学生,后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其词富艳精工,《清真集》存词180余首,《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开创"沉思前事"的铺叙手法;《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景如画。创制新调数十种,格律严谨,被奉为"词家之冠",陈廷焯称其"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诗作《汴都赋》宏丽铺陈,曾受神宗赏识。影响南宋姜夔、吴文英等大家,为格律词派开山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