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贾恒明府兼寄温张二司户」
綦毋潜
越客新安别,秦人旧国情。
舟乘晚风便,月带上潮平。
花路西施石,云峰句践城。
明州报两掾,相忆二毛生。
赏析:
这首《送贾恒明府兼寄温张二司户》写于綦毋潜贬谪南方、任职明州期间。当时他因政事失意而被贬出京,辗转至越地(今浙江),与一批贬谪或调任至此的同僚结为深交。贾恒为地方长官(明府),温、张二人为司户参军,皆为与綦毋潜有交情之人。此诗写于诗人送别贾恒之际,兼寄情于温张二位友人。诗中既有送别依依之情,又融入对越地风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谪居他乡的孤寂与对故旧同道的思念。
第一联:“越客新安别,秦人旧国情。”
身为越地客子,才刚在新安道别;而你我原是秦地之人,心中仍怀旧邦深情。
首联点出人物与地理的双重背景。“越客”即指诗人身处越地(江浙一带),其地远离故国。“新安”即今安徽黄山市附近,诗人和贾恒可能在那里道别,接下来各奔前程。“秦人”是指诗人与贾恒原籍关中一带,是故土同乡,“旧国情”四字写出彼此因家乡而结下的深厚友谊,也暗含对故土的怀念。诗中有一种身在南方、心系北地的落寞情怀。
第二联:“舟乘晚风便,月带上潮平。”
你乘舟而行,正好顺着晚风;明月升起,江潮也刚好平稳。
这一联写送别时贾恒乘舟离开之景。“晚风便”暗示送行时天色已晚,风势适宜航行,寓送别之顺利;“月带上潮平”则是写自然景象之美,也蕴含诗人心中不舍与诗意化的离别情调。风、月、潮构成一幅静美的水上夜景图,托物寄情,情意不言自深。
第三联:“花路西施石,云峰句践城。”
舟过芳草如茵的古道,途经传说中西施曾游玩的石上遗迹;远望那云雾缭绕的山峰,便是句践旧都所在之地。
此联将送别路径与越地历史文化融合。“花路”“西施石”既实亦虚,是对春日美景与历史遗迹的双重描绘;“云峰句践城”则指越王句践都城所在,象征江南王气与兴衰之地。这两句充满文化意象,也暗含诗人对贬谪地的感悟——表面是山川佳丽之地,内里却藏着历史沧桑与人事更替的无常。
第三联:“明州报两掾,相忆二毛生。”
你到了明州后,定会与那两位司户通报音信;愿你们一同记得我这个双鬓已白的老朋友。
结尾两句转入寄情。诗人叮嘱贾恒转达问候于温、张两位司户(“两掾”),并自称“二毛生”,自嘲自己鬓发花白,年事已高,表现出岁月流转中对友情的珍视与对年轻时代的追忆。句中虽有风趣,却含着深深的孤寂与不舍。
写作特点:
- 地理历史交织:诗人巧妙地将新安、秦地、明州、西施石、句践城等地理与历史典故编织成诗,使送别之情更具厚重感。
- 情景交融:如“舟乘晚风便,月带上潮平”一联,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结合,典雅含蓄,情在景中,景为情生。
- 用典含蓄:西施、句践等意象未作直白评说,却自然嵌入背景,增强文化深度。
- 语言简洁精粹:全诗二十八字,语言凝练而意象丰富,表现出綦毋潜晚年诗风的沉稳内敛。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人情味浓厚的送别诗。诗人用四联描绘了从个人身世到自然景观,再到历史背景与友情牵挂的完整图景。从“新安别”到“旧国情”,从“晚风便”到“潮平月”,再到“西施石”与“句践城”,层层递进,情感由浅入深。最终一句以“相忆”与“二毛生”作结,含蓄表达了自身的年老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全诗语言温婉典雅,感情真挚含蓄,是綦毋潜晚期山水题咏与友情诗的代表作之一。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一篇送别之作,更是綦毋潜在政治失意、漂泊南方期间的一段真实情感记录。诗人通过对景物、历史、风俗的描绘,寄托自己对人生、友情、流年与归属的多重思索。诗中“归心”虽不显,却处处暗藏羁旅孤怀与岁月之感,提醒人们在尘世奔波中尤需珍重友情、守护心灵归处。
关于诗人:
綦毋潜(QíWú Qián 692年 - 约755年),字孝通,号烟波钓徒,虔州(今江西赣州)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曾任右拾遗、著作郎等职,后归隐江南。其诗以描写隐逸生活和自然山水见长,风格清幽淡远,与王维、孟浩然等交游唱和。《全唐诗》收录其诗26首,代表作《春泛若耶溪》中"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等句,以空灵笔法勾勒出江南月夜的静谧之美。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善写方外之情,趣远心静",在盛唐山水诗派中独树一帜,对后世禅意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