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弓剑出榆塞」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
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
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
刘过
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
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
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鴞鸾。
赏析:
这首词是刘过晚年所作,当时南宋政局日趋保守,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白热化,而主和派牢握朝政,使得坚持北伐的志士屡屡受挫。刘过虽终身未仕,但壮志未泯,抱负难酬,心中郁愤不平,只能借词寄志。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既有对功名如梦的超脱之语,也有对现实压抑的深刻批判,是他晚年心境最真切的写照。
上阕:“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我曾提剑出征,奔赴边塞榆关抗敌,也曾挥笔著述,志在流芳青史。功名得来时似乎毫不费力,失去它也像是无所谓一样。我并不认为古人就一定正确,今人就都错误,这世上的事情,常常像猴子穿上帽子装作人样那般荒诞。我如今懒得去分辨谁是忠谁是奸、谁是内谁是外,也不再理会这些是非黑白。
上阕着重回顾词人过往的志业与遭遇。他自陈文武兼修,既曾“弓剑出榆塞”,立志报国,又曾“铅椠上蓬山”,著书立言,希望青史留名。这种理想双轨表达了士人的典型追求。然而,“得之不费力,失亦匹如闲”一语,看似洒脱,实则蕴藏内心难酬壮志的苦楚。词人高傲自持,自信才高,却屡不得志,转而以冷淡姿态掩盖心中的愤懑。
接下来的数句转入对世道的冷峻观察。“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揭示其对盲目尊古的不满与理性思辨的态度;“世事沐猴冠”更是辛辣的讽刺,世人争名逐利、徒有其表,而无真才实学。“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一句以“老子”自称,显露词人对这纷扰世事的超脱态度,然而这种“不分别”,并非真正超然物外,而是由失望生出的愤懑与不屑。
下阕:“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鸾鴞。”
该喝酒的时候就痛饮几杯,该写诗的时候便抒发心志,不必再像冯谖那样弹剑求仕了。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又何必苦苦折磨自己,把头发都熬成了花白?若是得志,就披金甲、挂牙旗、指挥千军;即使失意,也不过骑头瘸驴、戴顶破帽,又有什么好羞耻的?不应该用两种标准来看人。世间的事原本就是这样,终究会有人真正识得鸾凤之才,不会将英雄当成凡鸟误判。
下阕情感更加直接,转向词人对现实的感喟与自勉。开头“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语气爽利,直言当放弃仕途之梦(“铗”典出冯谖),转而借酒写诗,聊以自遣。但这种“休弹”并非彻底放弃,而是对当下仕途无望的无奈断念。
“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带有自责色彩,词人反思自己为何在壮年时困于名利、苦思不得其门,白白耗尽青春。紧接着“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则表明了他对人生起伏的洒脱态度。无论显贵或潦倒,皆是人生常态,不能因境遇异而评人优劣。这不仅是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坚守人格独立与尊严的宣言。
最后“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鸾鴞”振聋发聩,神来之笔。鸾为凤类,喻才俊;鴞为枭鸟,象平庸恶劣。词人自喻为鸾,坚信终会遇到真正识才之人。全词在愤怒、自省、超脱与希望中拉出一条情感曲线,结尾高扬,是沉痛之中燃起的一丝不灭希望。
整体赏析:
这首词表面看是一种放达自适、游戏人生的姿态,实则是词人一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沉痛控诉。上片写文名武功皆可舍弃,下片言穷达荣辱一体平观,贯穿始终的,是词人对现实政治的深切批评与对理想人格的坚定守护。
结构上,词分上下两阙,情感却不断递进,由嘲世、怨时、愤懑,至豁达、自勉、复燃希望;语言通俗质朴,旋律豪放激昂,表现出一种“沉郁顿挫”的美学力量。尤为出彩的是结尾句,前文将一切贬低到尘土,末尾却突兀高扬,突显词人虽遭贬谪但仍自信其才的气魄。这种“由低到高”的结构反转,也正是辛派词风的典型表现。
写作特色:
- 狂放外壳下的深沉内核:表面嬉笑怒骂、任性达观,实则情感压抑、沉痛悲愤,表现出极强的反讽性张力。
- 善用典故,化古为我:“弹铗”、“牙旗金甲”、“识鸾鴞”等典故自然而不浮,借古人之形,寄己之志。
- 跌宕起伏的结构安排:词意由狂到沉、由沉至静、由静转扬,感情与节奏交替推进,一气呵成。
- 真情流露,直书胸臆:语言不饰雕琢,不拘格律,全凭胸中块垒奔涌而出,极具感染力与真实感。
启示:
刘过这首词并不单是对自身命运的慨叹,更是一种对那个时代失望而不失理想的态度。他没有在愤懑中彻底沉沦,而是借反讽化悲为志、以讥世自明心迹。人生遭遇的起伏,不应成为否定自我的理由;达官显贵与市井落魄之间,不该成为评价人的标准。他以满纸牢骚写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愤有光的灵魂,既映照南宋乱世的黑暗,也闪耀着理想不灭的微光。
在今天看来,这种“外狂内苦”的人格状态仍值得深思。身处不公之境,依然不失信念与自尊;愤世不阿谀,牢骚不媚俗,这正是刘过给我们的启示:做人可以愤怒,可以放言,但不可以失志。
关于诗人:
刘过(1154 - 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终身布衣,漫游江湖,与陆游、辛弃疾交游。其词慷慨激昂,《龙洲词》存词80余首,《沁园春·寄辛稼轩》"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展豪侠气概;《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则于悲凉中见雄浑。诗亦遒劲,《登多景楼》"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抒忧国之思。词风近辛弃疾而更显狂放,毛晋称"改之词跌宕淋漓,有蛟龙腾跃之势",为辛派词人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