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 · 其二」王安石

shu hu yin xian sheng bi ii

「书湖阴先生壁 ·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王安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1079年至1082年之间,是王安石退居金陵(今南京)钟山半山园时期,拜访邻人湖阴先生杨德逢所题写的壁诗之一。与其一同为赠诗,题于杨氏住宅墙上,借描绘庭院自然风物,表现主人的高洁品格与生活情趣,同时寄托自己退居山林后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安然心境。这一首偏重写意与感怀,情思绵邈、余韵无穷。

第一联:“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桑树枝条低垂稀疏,楝花却正繁盛;微风渐止,残留的花香悄然飘过墙垣。
这一联描写初夏庭院景象。桑条“索漠”,色泽稀淡、枝叶疏落,暗示时序渐晚;楝花“繁”,则透露生命之盛,形成色调与情境上的反差。下句写香气不见其形、悄然而至,兼具动静与虚实之美,风敛香浮,格外细腻。整联充满画意之美,也暗寓时光流转中人事的变幻。

第二联:“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黄莺几声啼叫,惊破午睡残梦;梦中还误以为自己仍身在半山园中。
这一联转为抒情,从梦中感怀出发,借“残梦”之虚境,写“尚疑”之真情。鸟鸣入梦,虚实交错,梦境与现实交织,使诗人难辨此身归处。这里既表现出对半山园隐居生活的依恋,也暗藏一种不愿回归纷扰现实的心理投射。

整体赏析:

此诗短小精致、意味深长,虽为壁题之作,却蕴藏浓郁的情感与深远的哲思。首联由实入虚,以动写静,勾勒出湖阴先生住所周边的闲静优雅;次联梦中误认归处,写情至深,由梦境引出对隐居生活的执念。整首诗景中有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淡远而不疏离,清冷中见温情,清逸中见厚意。

诗人并不直接描绘主人本身,却通过周围花树、黄鸟、梦境等意象,间接烘托出主人的高雅、静谧生活境界;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赞美与归属感。在结构上,前后两联由白昼实景到梦中虚境,过渡自然,虚实呼应,情绪递进,极具含蓄之美。

写作特点:

  • 景中寓情,虚实交织
    诗人善于以写景起笔,借自然万物寄托主观情思。上联写景极精,下联抒情极淡,但情绪却因梦中“误认”而深切动人,虚实互现,相得益彰。
  • 构图精巧,用语清淡自然
    诗中无一“愁”“思”之字,却处处见怅然之情。语言简练而富表现力,如“风敛余香”“黄鸟数声”等皆为典范,不动声色间营造出诗人心境的微妙波动。
  • 对比与转折隐含哲意
    “桑条索漠”与“楝花繁”对比中寓时间流转与生命更替;梦中“尚疑”与现实“非属”,也暗藏人生行旅、归属感的探问。诗虽短,意却深远。
  • 音韵和谐,节奏悠缓
    此诗虽为七言绝句,但节奏舒展,不急不徐,如行走于午后庭院、轻闻花香、恍然入梦。其平仄音律婉转如行云流水,读之如清风徐来。

启示:

真正的安宁与满足,并不在于远方的功名,而往往藏在宁静的自然与恬淡的生活之中。人生之境,贵在清心寡欲,知止而安。王安石通过黄鸟、残梦与暗香,向我们传达了一种“虽退而不枯,虽隐而不寂”的心灵状态。这首诗教人欣赏日常生活之美,珍视身边之人,亦让我们体会“归属”与“梦境”之间那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悸动与人生况味。

关于诗人:

Wang Anshi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作为"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文学创作同样彰显改革家的锐气与哲思。文章如《答司马谏议书》锋芒毕露,政论《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颠覆传统史观。诗歌尤见功力,早年《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尽显壮志,晚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是宋诗炼字典范。即便在词作中,《桂枝香》的怀古苍茫亦开苏辛先声。朱熹虽政见相左,仍叹服"荆公绝句妙天下",其《临川集》千余篇诗文,堪称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

Total
0
Shares
Prev
「书湖阴先生壁 · 其一」王安石
shu hu yin xian sheng bi i

「书湖阴先生壁 · 其一」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 · 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 赏析:

Next
周邦彦
Zhou Bangyan

周邦彦

周邦彦(1056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