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 · 其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赏析:
这首诗作于北宋元丰年间(约1079—1082年),是王安石辞相退居金陵钟山之后的作品。当时他与邻居湖阴先生杨德逢关系甚好,常往来酬唱,彼此欣赏。这首诗便是王安石在造访湖阴先生的宅邸后,即兴题写在其屋壁上的作品,赞美其居所之清幽和人格之高洁,同时也流露出诗人退居田园、远离尘嚣后的悠然心境。
第一联:“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屋檐下常年打扫干净,不见一丝青苔;花木成行成列,都是主人亲手种植的。
这联写庭院景色,突出了主人的勤劳与清雅生活。“长扫”一词,表现出主人每日细心打理;“手自栽”则强调他并非倚仗他人之力,而是亲力亲为。景中含人,寓静于动,以居所的整洁雅致,映射出主人内在的洁净与自律。
第二联:“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条溪水环绕着田畴,送来满眼绿意;两座青山仿佛推门而入,把山色送进庭院。
此联转写宅外自然环境的灵秀之美。“护田”与“绕”形象地描绘出田间溪水如怀抱般护佑农田,充满生机;“排闼送青”则将青山拟人化,如宾客一般不经招呼便推门而入,将一片山色倾泻而来,极具动感与亲切感。这一联不仅写景传神,也含赞主人能与自然和谐共处、融为一体。
整体赏析:
整首诗通过对庭院与周边环境的描写,赞美了湖阴先生的生活方式与人格修养。王安石善于通过景物书写人物,这首诗正是其典范之作。由庭院之净见其性情之洁,由亲手植木见其乐于自足,再由山水奔涌而入,写出自然与人格的和谐共鸣。诗句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在细节中体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由衷赞叹和追求,也透露出其退隐后仍不舍高人雅士之交的情谊。
写作特点:
- 景中写人,借物见情
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居所的洁净与绿意,展现出主人的品性与生活志趣。环境的美由人的行为所成,人格的美又因环境而更显清逸。 - 拟人手法自然入妙
尤其“排闼送青”一句,将山拟作来访之客,赋予山水以生命与情感,使全诗灵动而富有神采。将自然之景拟人,增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感。 - 语言清淡,意境深远
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字不雕不饰,典雅自然。虽是题壁之作,诗意却层层展开,结构严谨,内涵丰富,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构思能力。 - 内外景映衬,虚实相生
“茅檐长扫”“手自栽”为内景写实,而“一水护田”“两山送青”则为外景写虚,动静结合,人工与自然相映成趣。
启示: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对理想人居状态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活有序且自足,精神洁净而自得。从诗中可以感受到,真正的美不仅来自于自然的馈赠,更源自于人的修养与心境。这首诗不仅是对湖阴先生生活的礼赞,更是对一种超然物外、清静淡泊人生境界的追求。它启示我们,在纷繁的世事之外,也应留一方心地如“茅檐长扫净无苔”,以此安顿身心,涵养精神。
关于诗人: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作为"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文学创作同样彰显改革家的锐气与哲思。文章如《答司马谏议书》锋芒毕露,政论《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颠覆传统史观。诗歌尤见功力,早年《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尽显壮志,晚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是宋诗炼字典范。即便在词作中,《桂枝香》的怀古苍茫亦开苏辛先声。朱熹虽政见相左,仍叹服"荆公绝句妙天下",其《临川集》千余篇诗文,堪称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