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 其一」李白  

sai xia qu i li bai

「塞下曲 · 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

赏析:

《塞下曲》是李白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共六首,此为其一。这些诗作于李白早年漫游时期,虽非其亲身涉足边塞所作,但充分展现了他对边塞生活的想象与向往,以及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尚武精神与建功立业的普遍社会心态。此诗通过高度凝练的笔法,塑造了戍边将士在严酷环境中忠勇报国的集体形象。

第一联:“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时值五月,天山之上依然积雪覆盖;没有鲜花,唯有彻骨的严寒。
开篇即以强烈的时空错位感,凸显边塞环境的极端苦寒。内地五月已是盛夏,而天山依旧飞雪,这不仅是地理特征的写照,更是对戍边将士生存环境的强调。“无花只有寒”五字,以最简练的对比,剥离了所有温馨与柔美的可能,定下了全诗冷峻、刚健的基调。

第二联:“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调,却从未亲眼得见春天的景色。
此联是情感的巧妙深化。《折杨柳》是抒写离愁别绪的乐府曲调,闻笛声而思故园,是内在的乡愁;而“春色未曾看”则是残酷的现实,是外在的剥夺。两者并置,将将士们精神世界(闻折柳)与物质世界(无春色)的双重困境揭示无遗,于含蓄中见深沉。

第三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拂晓出征,战鼓号令着进退;夜晚和衣而眠,只能紧抱着马鞍。
此联以高度浓缩的笔力,勾勒出将士们高度紧张的战斗生活。“晓”与“宵”的对举,概括了日复一日的征战辛劳。“随金鼓”写军令如山与行动的整齐划一;“抱玉鞍”则生动刻画了枕戈待旦、时刻警惕的艰苦状态,是边塞诗中最具表现力的细节之一。

第四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我情愿拔出腰间的宝剑,一往无前,去斩杀那顽敌楼兰。
尾联笔锋陡转,于前文所有的艰苦铺垫之上,迸发出豪迈的爱国激情。“愿将”、“直为”语气斩钉截铁,充满了主动请缨的决绝气概。“斩楼兰”化用傅介子计斩楼兰王的典故,表达了扫平边患、为国靖难的崇高志向,使全诗在昂扬的斗志中达到高潮。

整体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匠心独运,呈现出典型的“蓄势-迸发”模式。前六句极力铺陈“苦寒”与“艰辛”:环境是苦寒的,生活是艰辛的,乡愁是深切的。这一切的铺垫,都是为了最后两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喷薄而出。正是有了前文的极致压抑,结尾的豪情才显得如此真实可贵、动人心魄。它成功地表明,盛唐的边塞精神,并非不知痛苦的盲目乐观,而是深知其苦,却依然选择挺身而出的英雄主义。

写作特点:

  • 对比反衬的极致运用:内地五月与天山积雪、笛中《折柳》与眼前无春、晓战之苦与宵眠之危,多重对比层层叠加,为结尾的抒情蓄足了力量。
  • 细节白描的传神之力:“抱玉鞍”三字,胜过千言万语,将戍边生活的紧张、艰辛与将士的忠诚刻画得入木三分。
  • 典故的巧妙化用:“斩楼兰”并非实指,而是以汉喻唐,借历史典故抒发现实怀抱,使诗意含蓄而厚重。
  • 刚健雄浑的语言风格:全诗语言质朴遒劲,无一字柔媚,如“寒”、“战”、“斩”等字眼,音调铿锵,与边塞主题及英雄气概完美契合。

启示:

这首诗传递的核心精神,是一种在认清现实困境后,依然选择肩负责任、超越自我的崇高品格。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并非来自对困难的忽视,恰恰源于对困难的深刻认知与主动担当。在当今时代,这种精神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面对挑战,还是在社会角色中承担责任,我们都需要这种“晓战随金鼓”的纪律感与“直为斩楼兰”的目标感,将个人的艰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为实现更高的价值理想而奋勇前行。

关于诗人:

Li Bai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

Total
0
Shares
Prev
「子夜吴歌 · 冬歌」李白  
zi ye wu ge dong ge

「子夜吴歌 · 冬歌」李白  

「子夜吴歌 ·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李白 赏析:

Next
「峨眉山月歌」李白  
e mei shan yue ge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