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 · 其十五」李白  

qiu pu ge XV

「秋浦歌 ·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漫游秋浦时期所作组诗中的第十五首,约创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诗人此时已年过五旬。距离他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已逾十年,曾经的济世雄心在现实面前屡屡受挫。这首作品正是其晚年心态的集中写照,它以雷霆万钧的夸张起笔,将个体生命的衰颓感与无法消解的愁闷,提升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审美高度。

第一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我这)白发长达三千丈,只因为内心的愁绪,也像这般悠长!
开篇破空而来,以不可能之物理现象(三千丈白发)来书写绝对真实之心理感受(深重愁苦)。这种“无理而妙”的夸张,是李白式浪漫主义的巅峰体现。它并非追求形似,而是致力于捕捉和表现情感的“体量”与“强度”。一个“缘”字,凿开了情感宣泄的闸门,将内在的、无形的“愁”与外显的、有形的“发”直接勾连,其逻辑的果决更强化了情感的不可辩驳。

第二联:“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我)在明镜之中看到这景象,竟不知是从何处得来的这满头秋霜!
此联是情感从奔涌的宣泄转向沉郁的反思。“明镜”是冷酷的客观见证者,它映照出的“秋霜”既是白发的精准比喻,也渲染出年华老去的萧瑟氛围。而“不知”与“何处”的追问,是全诗最沉痛的一笔。这并非生理上的不解,而是哲学层面的愤懑叩问:是哪些人生的挫折、时代的阴影、理想的幻灭,共同凝结成了我今日的苍老?这一问,将个人命运与广阔的社会人生联系起来,使得诗歌的意境超越了自怜,具备了深刻的批判性。

整体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震撼力,源于其构建了一个由宏大到细微、由外放至内省的完整情感历程。首句以“三千丈”的极限空间感,将愁绪宇宙化;末句却收束于“明镜”前的一个瞬间疑惑,将时空聚焦于一点。这一放一收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全诗以问始,以问终,形成了一个无解的情感闭环,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在巨大愁绪中回环往复、无法自拔的精神状态。它是惊愕,是控诉,更是一声关于生命与时间的沉重叹息。

写作特点:

  • 夸张的意象创造与情感量化:将抽象的“愁”赋予“三千丈”的可度量长度,使其成为可感知的、具有压迫性的庞然之物,这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愁绪书写的极限突破。
  • 视觉的强烈对比与转换:从遥不可及的“三千丈”白发,陡然切换到“明镜”中清晰的近景特写,视角的急速变换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冲击。
  • 隐喻系统的精妙构建:“白发”是愁的显形,“秋霜”是年华的印记,“明镜”是清醒的自我认知。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意蕴丰富的象征网络。
  • 口语化反问的深沉力量:通篇以口语化的问句结构成诗,看似天真直接,实则蕴含了最沉郁顿挫的情感,达到了“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艺术境界。

启示: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艺术如何将个体最深刻的痛苦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结晶。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不仅仅是一己之哀叹,它道出了所有在时光与逆境中感到无力、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倍感焦虑的灵魂的共通的无声呐喊。它启示我们,生命的悲情与困境,当被真诚而有力地表达出来时,便不再是纯粹的负累,而能升华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照亮人类共有的情感深渊。在承认“愁似箇长”的同时,更要看到诗人将其诉诸“三千丈”的那份不屈的表达勇气与蓬勃的生命力。

关于诗人:

Li Bai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

Total
0
Shares
Prev
「秋浦歌 · 其十四」李白  
qiu pu ge XIV

「秋浦歌 · 其十四」李白  

「秋浦歌 ·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 赏析:

Next
「春日醉起言志」李白  
chun ri zui qi yan zhi

「春日醉起言志」李白  

「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