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 柳塘新涨」
柳塘新涨。艇子操双桨。
闲倚曲楼成怅望。是处春愁一样。傍人几点飞花。夕阳又送栖鸦。
吕本中
试问画楼西畔,暮云恐近天涯。
赏析:
这首词作于南宋时期,多半是吕本中南渡后寓居江南水乡时的伤春之作。彼时北宋覆亡未久,金兵南侵的创痛仍在,士大夫普遍有“感时伤乱”的心理积淀。江南城镇多临水而居,春雨连绵,塘水“新涨”,小舟穿行,是极常见的生活场景;而“曲楼”“画楼西畔”则是临水楼阁的写景定点。词人身处表面繁华而内心孤清的时代气氛中,借柳塘、飞花、归鸦、暮云等意象,将春景与春愁相勾连,把南渡士人的乡国之思、人生飘泊感与傍晚水乡的实景揉合成一幅“景美而心愁”的典型宋词画面。
第一段:“柳塘新涨。艇子操双桨。闲倚曲楼成怅望。是处春愁一样。”
柳塘水位刚刚上涨,夹岸垂柳映入水中,船夫轻摇双桨,缓缓而行。我闲倚在曲折的栏杆上,凝望远方,心中忽然泛起怅惘。原来无论身在何处,春日的愁绪总是一样的绵长。
上片开篇以“柳塘新涨”点明季节与景象,水涨柳青,暗含春意萌动。然而,诗人并未沉醉于美景,而是转入“闲倚曲楼成怅望”,由景生情,透出内心的空落与惆怅。“是处春愁一样”一句,直抒胸臆,将春日之愁推向普遍的共鸣,映射出历经动荡后的敏感心境。
第二段:“傍人几点飞花。夕阳又送栖鸦。试问画楼西畔,暮云恐近天涯。”
身边几片落花随风飘来,仿佛故意与我擦肩。夕阳西下,又送归巢的乌鸦回林。我若问画楼西边的景色,暮色中的浮云恐怕已接近那天涯尽头。
下片转入近景与远景交织的描写。飞花与栖鸦皆是春暮意象,带着无言的寂寥与离散感。末句“暮云恐近天涯”极富想象力,将视线延伸至天际,把眼前景与无边的羁旅之思相连,含蓄地寄托了漂泊与相隔的忧思。
整体赏析:
这首词虽取材于春日傍晚的柳塘景色,却不单是闲情小景的吟咏,而是将眼前风物与内心感受紧密交融。诗人所见之景虽美,却无法驱散心头的怅惘,反而触动深层的感怀。飞花、栖鸦、暮云,皆带有时间与离愁的象征意义,构成了一个由近及远、由实入虚的画面。词中透出的,是身处盛春而心怀秋意的复杂情绪,既是对现实孤寂的回应,也是对往昔安宁岁月的追忆。
写作特点:
- 景情交融:全词善用景物描写映衬情绪,景象看似闲雅,内里却暗含沉郁。
- 动静结合:上片以水涨、摇桨为动景,下片以飞花、归鸦为动景,映衬楼栏远望的静态姿态,使画面层次丰富。
- 虚实相生:结尾“暮云恐近天涯”以虚写收束,将读者的想象推向远方,扩大了情感空间。
- 语言简洁含蓄:用字浅易,却能引发深长联想,契合宋词中清丽而沉郁的审美格调。
启示:
这首词启示我们,美景未必能消解内心的惆怅,外境的优雅常常会因心境而生出另一种色彩。生活中,环境与心情总是交互影响,而真正能让心灵安宁的,不是外在景致的完美,而是内在情感的平衡与释怀。诗人借春景寄托离愁,反映了人面对人生变迁与世事无常时的敏感与多情,也提醒我们在繁华与寂寞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
关于诗人:
吕本中(1084 - 1145),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和理学家。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家,他提出"活法"说,主张在遵循法度的基础上追求自然变化。其诗作《东莱诗集》存诗1270余首,《春日即事》"病起多情白日迟"展现圆融自然的风格,《兵乱后杂诗》则真实记录了靖康之变的时代苦难。所编《江西诗社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对宋代诗学理论影响深远。刘克庄评其诗"流转圆美如弹丸",在江西诗派向中兴四大家过渡中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