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乌曲二首 · 其二」刘方平

qi wu qu er shou ii

「栖乌曲二首 · 其二」
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
门前月色映横塘,感郎中夜渡潇湘。

刘方平

赏析:

《栖乌曲》是刘方平创作的一组乐府诗,共二首,属唐代宫怨、艳情题材的诗歌。这类诗往往描写女子的闺阁生活、容貌姿态与心绪寄托。其二通过写华丽的画船、盛放的芙蓉以及月下横塘的景色,表达了女子在静夜中对心上人的思念。唐代文人惯于借“曲辞”来拟写闺情,此诗承袭乐府传统,以精致的意象和典雅的语言,写得含蓄深婉。

第一联:“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
华丽的画船双双停泊,以锦缆相系,水面上芙蓉盛放,莲叶葱郁,使得花影映衬得更加深沉。
这一联写景,重点在于“画舸”“锦缆”的奢华和“芙蓉”“莲叶”的烂漫。画舸与锦缆展现了富丽堂皇的场景,烘托女子所处环境的华美;而莲叶的“暗”与芙蓉的盛开,则传递出季节与氛围的浓烈之美,同时暗含情绪的幽微。

第二联:“门前月色映横塘,感郎中夜渡潇湘。”
月光映照在门前的横塘之上,女子因此而生感触,仿佛想到郎君正夜渡潇湘之水。
这一联由景入情。前句以“月色映横塘”营造出清冷、寂寞的氛围,后句则点出“感”字,表明女子心中因景而起的怅然之情。由身边之景联想到远方的郎君,体现出传统闺怨诗“以景寄情”的写法。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篇以景物描写为主,却层层渗透出情感。开篇以华船与芙蓉铺陈华美场景,看似艳丽,却在繁盛的背景下暗藏幽怨;结尾则以月夜横塘收束,点明女子内心的孤寂与思念,虚实结合,情感由外而内逐渐沉淀。

诗人运用对比:画舸与锦缆的华丽对比月夜横塘的清冷,芙蓉盛开的繁艳对比女子孤寂的心绪,形成张力。诗情既有艳丽华贵的表层,又有深沉幽婉的底色。此诗不仅是对美人闺情的描摹,也暗示了人世间荣华与孤独并存的况味。

写作特点:

  • 借景抒情,寓情于物
    从画舸、芙蓉到横塘、月色,层层景物既真实可见,又充满象征意味,把闺中女子的心境隐喻其中。
  • 华丽与清冷的对比
    前联华丽,后联清冷;表面是生活环境的描绘,实则折射出女子心境的落差,情感张力因此增强。
  • 情感含蓄,留白丰富
    全诗未直言女子的思念与孤寂,而是通过“感郎中夜渡潇湘”点明,由此给读者留下想象与共鸣的空间。
  • 乐府体制,婉约动人
    承袭乐府“相和歌辞”传统,语言雅致、节奏婉转,呈现出唐代宫怨诗特有的精巧之美。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华丽的外在环境无法掩盖内心的孤独,繁盛的景物反衬出的往往是寂寞的情怀。诗人借女子的闺怨之情,提醒世人要关注人心的真实感受,而非只沉溺于富贵与繁华。读者也可从中体会到“以景寄情”的艺术手法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传递无限的情思。

关于诗人:

Liu Fangping

刘方平(约742 - 约785),字方平,河南洛阳人。盛唐至中唐之际的隐逸诗人、画家,以其清丽婉约、善写闺怨与月夜的诗风独树一帜。虽存诗仅二十六首于《全唐诗》,却凭《月夜》《春怨》等作跻身唐诗经典殿堂,被誉为“盛唐之清音,中唐之先声”。其诗融齐梁清丽与禅宗空寂于一炉,对后世婉约词风及日本王朝女流文学皆有深远影响。

Total
0
Shares
Prev
「栖乌曲二首 · 其一」刘方平
qi wu qu er shou i

「栖乌曲二首 · 其一」刘方平

「栖乌曲二首 · 其一」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 刘方平 赏析:

Next
「新春」刘方平
xin chun · liu fang ping

「新春」刘方平

「新春」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 刘方平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