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女」
沈佺期
粉席秋期缓,针楼别怨多。
奔龙争度日,飞鹊乱填河。
失喜先临镜,含羞未解罗。
谁能留夜色,来夕倍还梭。
赏析:
这首诗取材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七月七日,天河两岸的牛郎与织女得以相会一夜,成为古代文人咏叹爱情、相思与离别的象征主题。沈佺期身处初唐宫廷,既熟悉应制诗的华丽传统,又逐渐以深情真意取代单纯辞采。本诗写“牛女”情思,以七夕为时,以银河为景,寄托人世间女子的相思与惜别之情,同时折射出诗人对“聚散无常、情深易断”的感喟。
诗中的“粉席”“针楼”皆指宫中女子梳妆、穿针的所在,诗人以天上织女之怨来影射人间闺情,使人间与天界相通,体现出沈佺期诗中常见的“以天寓人、以神写情”的写法。
第一联:“粉席秋期缓,针楼别怨多。”
妆台上梳妆的女子感叹七夕相会的日期姗姗来迟,穿针楼中离别的愁怨已渐积满。
“粉席”即女子梳妆之处;“秋期”指七夕之期。“缓”一字极富情味——既写时间未至的焦灼,也写心情之慢长。诗人用织女自叙的口吻,以“粉席”“针楼”两个特定场景,描出等待与离别交织的女性心理,情态含蓄却极细腻。
第二联:“奔龙争度日,飞鹊乱填河。”
天上群龙奔腾争度日影,喜鹊纷飞架起桥梁以渡情人。
这一联写七夕夜空的奇景。诗人以动势传情,“奔”“争”“乱”三字将银河渡会的急切与狂乱表现得淋漓尽致。天象与人情交织:织女焦急,银河似沸,连自然之灵也为之震动。这种“以动衬情”的笔法,使神话之境充满人间情绪。
第三联:“失喜先临镜,含羞未解罗。”
失去喜悦的她先照镜理妆,含羞欲会却尚未解下罗衣。
由天象回到人情。织女明知相会短暂,却仍心中忐忑,既期待又惶然。“失喜”“含羞”连用,情绪复杂细腻。镜前理妆,仍是凡人姿态;含羞待会,恰是女性天性。诗人写得极为生动,使神话人物具有人间气息。
第四联:“谁能留夜色,来夕倍还梭。”
谁能挽留这良夜,使明年再来时不必加倍思念?
结句以问收情,意深而不尽。织女知晓天河将复隔,因而以“留夜”之语叹惜无常。最后一句“倍还梭”含双关:既指织女天职重返织机,又暗示思念倍增,含蓄而深婉,哀而不伤。
整体赏析:
全诗以织女的口吻叙述,情感层层递进:
- 起联写“未会而思”;
- 二联写“将会之急”;
- 三联写“既会之羞”;
- 末联写“将别之悲”。
结构严谨如乐章递奏,诗意在含蓄的情绪流转中渐趋深沉。沈佺期不单写神话之恋,而在其中融入人间的哀乐,使“天上爱情”成为“人世情感”的象征。
他以细节刻画见长,如“粉席”“针楼”写相会前的等待与准备,“镜”“罗”写临会时的情思与矜持,“夜色”“梭”写别后无尽的相思。诗中多用动词:“缓”“争”“乱”“临”“解”“留”等,节奏轻快却情感暗涌,展现出初唐诗律中的音乐感与情绪张力。
写作特点:
- 以神写人、虚实相生:借织女故事写人间情思,使传说富有现实情感。
- 情景交融、以动衬情:银河奔龙、鹊桥乱飞等动态描写,强化了思恋之切。
- 语言含蓄精致:每句五言中多留余味,声律流畅,对仗自然。
- 女性视角鲜明:细腻而不纤弱,富有心理描摹,显示沈佺期独特的女性化叙事笔调。
启示:
诗中织女一年一会,欢聚未久又要分离,这种“有情难久、聚散如常”的宿命感正象征人世中无数短暂而真挚的情缘。沈佺期以温婉的笔触提醒人们:世间的相会皆是恩赐,能在有限的时光里相知相惜,已是天意最柔的一瞬。
关于诗人:
沈佺期(约656 - 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初唐重要诗人。上元二年进士,历官通事舍人、给事中,后因依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遇赦后迁台州录事参军。他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二人对唐代五言律诗的定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其诗多应制奉和与羁旅抒怀之作,风格精丽严整,尤擅七律,《全唐诗》存其诗三卷。代表作《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被誉为初唐七律的典范,《夜宿七盘岭》则展现流放途中的清峻诗风。沈佺期的创作标志着六朝余韵向盛唐气象的过渡,在近体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