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王安石

mu fu rong

「木芙蓉」
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浓。
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欲妆慵。

王安石

赏析:

这首《木芙蓉》是王安石晚年隐居钟山时期所作。当时他退居江宁(今南京),身心逐渐归于宁静淡泊,诗风也日趋清雅。这首诗即是在山居日常中,偶见水边盛开的木芙蓉花,感其姿色、触其神态,而生发的联想之作。全诗通过花与人的比拟,融入诗人对自然之美与女性神韵的体察,构成一幅生动而柔婉的画面。

第一联:“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浓。”
水边一丛丛木芙蓉竞相盛开,花瓣被清晨的露水轻染,微红如少女淡施脂粉,颜色尚未浓艳。
首联先以实写开篇,点明花的种类与生长环境,“水边无数”营造出浓密繁茂的画面。“露染”二字生动,赋予露水以笔触;“燕脂”点出颜色,又引出下文美人之比。“色未浓”不只是描写花色微红,更为美人形象铺垫出“初醉未妆”的意象。

第二联:“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欲妆慵。”
那花朵正如一位刚微醉的美人,懒懒地抬起青铜镜子欲要梳妆,却又神态娇慵。
下联由景入情、由花及人,将木芙蓉拟为初醉美人,极写其神态之慵懒与神情之娇柔。“强抬”与“妆慵”形成一种轻柔中略带挣扎的细腻美感,极具画面感与人物塑造力。青镜梳妆的细节设定,不仅增添生活气息,更加深了诗的情致。

整体赏析:

整首诗借芙蓉写人,借人写花,花人相通,情景交融。王安石一改以往诗风的峻拔劲健,而在这一首中展现出温婉细腻的一面。首联静中见动,次联动中见情;花之“色未浓”,如美人“妆未全”,花态人情,相映成趣。

木芙蓉花在朝露中微带红晕,如美人醉眼初醒;她懒懒举镜欲妆的神态,恰与木芙蓉微含笑意的花形相呼应,形成极富女性化的柔美意境。此诗虽短,却不乏神韵,含蓄而传神,堪称王安石婉约一面的代表作。

写作特点:

  • 借景抒情、拟人传神
    以花喻人,将木芙蓉赋予美人之态,写实中融入想象,境界生动而灵动。
  • 对比含蓄,转化自然
    “色未浓”与“初醉”“妆慵”一脉相承,通过色彩、动作与心理状态的细腻描写,实现花与人形象的无缝转化。
  • 用词精巧,画面感强
    “露染”“强抬”“妆慵”等词句细腻传神,不仅有动态描写,还具视觉美感,使读者如临其境。
  • 风格清婉,柔中见情
    全诗风格淡雅、节奏舒缓,虽无大言雄辩,却在静美中展露情致,体现出王安石诗风的多样性。

启示:

这首诗以物写人、以静写动,用极为温婉的笔调,展现自然之美与人之神韵的内在统一。在诗人的笔下,自然万物并非冰冷的存在,而是含情脉脉、可与人心相通的生命体。它启示我们:自然中的一花一叶、一水一露,都可以成为灵感的源泉与情感的寄托;而审美的力量,不仅在于壮阔恢弘,也常常藏于一朵芙蓉微醉之姿中。

关于诗人:

Wang Anshi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作为"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文学创作同样彰显改革家的锐气与哲思。文章如《答司马谏议书》锋芒毕露,政论《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颠覆传统史观。诗歌尤见功力,早年《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尽显壮志,晚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是宋诗炼字典范。即便在词作中,《桂枝香》的怀古苍茫亦开苏辛先声。朱熹虽政见相左,仍叹服"荆公绝句妙天下",其《临川集》千余篇诗文,堪称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

Total
0
Shares
Prev
「归庵」王安石
gui an · wang anshi

「归庵」王安石

「归庵」稻畦藏水绿秧齐,松鬣初乾尚有泥。纵蹇寻冈归独卧,东庵残梦午时鸡。 王安石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